之所以感觉孤独并不是因为只有你自己一个人,感觉自己被周围的人、社会和共同体所疏远才会孤独。
《被讨厌的勇气》
独自一人并不孤独,拼命想要挤进人群中才是真正的孤独。
前面说过,我是个超级无敌社恐,我也能够接纳自己是个社恐。但为了孩子的团体活动,不得不硬着头皮挤到人群之中,于是有了这段极不愉快的经历。
清明节孩子的班级组织了扫墓活动,活动结束之后,几个玩的比较好的孩子家长相约去公园野餐。
说是野餐其实就是各自带了一堆零食,孩子们吃够了就跑着玩去了,几个家长坐在野餐垫上随意聊天,如果是好友相聚,倒是极惬意的,但这几个完全因孩子聚合起来的素不相识的女人们就……
其实不合群的也只有我一人而已。
她们聊着班级同学、家长、老师、学校领导,再至周边的其它的学校、老师,然后是各学科补习班,补课花多少钱,学区房要多少钱,初中往哪迁户口……
每个人仿佛自带数据库,噼里啪啦地爆料,我呆若木鸡,感受到巨大的信息差。
我来自农村,我老公也来自农村,我们在这个城市里真如浮萍一般,没有任何根基,连浮游生物的触须都没有。
当我们艰苦奋斗这些年,好不容易把孩子送入一所区级不错的小学后,才感受到巨大的落差。
回到家里,我跟我老公说起了这些,他说,你在村里跟村里人说不到一起,在市里还是这样,你还能和人相处吗?
我说,这就是我一直以来的孤独呀。
孤独是什么?
孤独就是没有归属感。社会是有阶层的(虽然理论上没有人会承认,但它确实存在),而且阶层间有着巨大的鸿沟,我本应该在下面那层,却挤到了上一层,于是我既得不到上层的认同,又受到下层的排挤,这就是我的处境。
我想到俄国文学中“多余人”的形像。
俄国文学中之所以会产生如此经典的“多余人”形像与其剧烈的社会变革分不开,当欧洲民主革命浪潮席卷俄国时,俄国还是极其落后的农奴制,剧烈的社会变革和政治动荡使得贵族知识分子三观稀碎,他们想改变什么却无能为力,空有满腔抱负,却得不到施展,成为“思想上的巨人,行动上的矮子”。
是呢,我可以白纸黑字地大谈特谈,但却什么也做不了。
我不认识任何老师、领导,没有多余住房(仅有的房子还还着房贷),更不可花几十万给孩子上补习班,如果这是一场资源大战,那我没有一张底牌,在对手压倒性的优势面前完全无计可施。
我没有谴责自己为什么没有朋友、为什么无法与人相处,我虽然是“多余人”,但不是凭空冒出来的,我是社会发展的产物,是真实存在的小众群体。
《基层女性》是我在小红书关注的一位博主的书,从她这里切实理解了“基层女性”这一概念,并且第一次全面、客观地认识了自己的社会处境。
我将借助这本书来分析我那无解的孤独。
![](https://img.haomeiwen.com/i27036391/26b7640dc3dfdcfc.pn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