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孔子说:“有钱有地位,这是人人都想望的,但如果不是用仁道的方式得来,君子是不接受的;贫穷低贱,这是人人都厌恶的, 但如果不是用仁道的方式摆脱,君子是不摆脱的。君子一旦离开 了仁道,还怎么成就好名声呢?所以,君子任何时候,哪怕是在吃完一顿饭的短暂时间里也不离开仁道,仓促匆忙的时候是这样,颠沛流离的时候也是这样。”
孔子说,富贵是人人所想要的,但如果不是正道得来,那我不要。这不一定是捡来、偷来、骗来、抢来,而是说那不是我该得的,它自己来了,那我“不处也”,“处”,安住的意思,我不要,因为不能安处这富贵。
比如是人家给的,但我觉得我不该得,是不是他搞错了呢?心中不安,不能安处。这就像“吃亏论”,不怕吃了别人的亏,就怕不小心让别人吃了自己亏。不怕没得到该得的,就怕拿了不该拿的。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反过来,贫贱是人人都不喜欢的,人人都想摆脱贫贱,但如果以不义之道脱贫,那我还是不要脱贫吧!总之是安贫乐道,审富贵而安贫贱。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https://img.haomeiwen.com/i26858919/96a17d0e0c73de2b.jpg)
君子如果违背了仁,“恶乎成名”?那怎么能被称为君子啊?“终食之间”,一顿饭工夫。“造次”,匆忙。君子没有一顿饭的工夫是违背了仁的,匆忙急遽之时仍是仁,颠沛流离之时仍是仁。从富贵、贫贱的取舍之间,以至于穿衣吃饭之常、匆忙急遽之时,颠沛流离之中,也不会“去仁”,不会放弃仁。
孔子用了“去仁”两个字,深可玩味。不是要你“取仁”,而是叫你不要“去仁”。因为仁本来就在你身上。我们今天说:“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什么“道”?合法之道。说到底,也就是仁义之道。
仁道是安身立命的基础,生活的原则。所以,无论是富贵还是贫贱,无论是仓促之间还是颠沛流离之时,都绝不能违背这个基础和原则。用孟子的话来说,还是那句名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
今天学习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且继续学习,今天就学到这里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