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系列文章的早期篇幅中,笔者或多或少地对本文的将要讨论的内容进行过论述,但都是一些零零散散的只言片语,缺乏一个总结性的论述。本文中笔者将做一次尝试。
1. 概述
在本系列文章中,笔者从多个方面和角度对如何学习进行了探索,试图以自身的真实经历来总结提炼出一些”套路“,让一再被神话的,虚无飘渺“学习能力”能够被触碰,能够被感受到。
到目前为止,距离最开始的一篇文章已经快两年了。现在回首,除了感慨时光如白驹过隙一般之外,也越发感觉到心理建设这四个字沉甸甸的分量。
相比较于舍本逐末地去追逐所谓的方法论,效率论;最先,也是最应该打好基础的恰恰是本文要提及的心理建设。拥有一个好的心态,一个面对问题正确的认知角度,你就可以从逆境中找到通往成功地那条路,所谓的“只要思想不滑坡,办法总比问题多”,看似烂俗,但又有多少人在困难面前恪守着这句俗语?
2. 正文
接下来笔者将就平时工作生活中遇到的一些问题给出经过思考后的认知角度,其中必然有所疏漏和认识不到位的地方;所以笔者需要再次表明下态度——本文包括本系列文章意在探讨,笔者没有能力,更无意成为所谓的人生导师。
2.1 “还能怎么办呢?”
这句话常见于事后总结,类似的话语还有“我也是被逼无奈呀”等等。笔者这里完全没有贬低鄙视说这些话的人的意思,而且笔者即使是现在也会脱口而出类似的言论。
之所以最先列出这一条,恰恰是因为这一条太常见了。笔者也相信说这些话的时候,当事人确实经历过痛苦的努力以及挣扎,他们也不愿意让事情发展到现在这步田地。《把时间当作朋友》(本书的作者笔者无意去评价,但这并不会影响这本书在笔者心目中的地位)其中讲到过这样的一个例子:“一对双胞胎兄弟有着一个抢劫犯身份的父亲,最终哥哥步了父亲的后尘,而弟弟却考上了名牌大学,最终爱情事业双丰收。而当被问及的时候,兄弟两人的回答都是 ‘还能怎么办呢?’ ”,这个故事笔者不知道真假,甚至怀疑就是杜撰来验证论点的,但这并不妨碍我们去领悟其背后的道理——兄弟两人在一样的答案背后却实行了完全不同的行为措施。这也正是验证了同一件事情,作用于不同的人会产生不同的效果。
而产生这些不同效果的原因正是本文所说的看待问题的角度,相信办法比困难多,拥有正确的看待问题方式和角度的人总是能够创造出被称为奇迹的壮举。
2.2 "如果我现在能去到XX大公司,哪怕不要工资都可以"
这类想法常见于学历不是很好,但自身又确实已经努力了一段时间的人身上。笔者也是至今都怀有这种想法,但是在这里笔者不得不指出这种想法背后的谬论——本末倒置。
不是你去了大公司修行,然后展现出实力和潜力;恰恰相反的是需要你先展现出潜力,你才有可能被你心仪的公司看重。 抱歉这里使用了"可能",因为万事皆有意外,但笔者相信即使这种意外发生了,你也不会太失望,因为你的目标绝对不是只有一个。
也许有读者会非常气愤笔者站着说话不腰疼,首先笔者现在所在的公司也是非常小,偶尔也会有怀才不遇的想法。其次潜力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并不是非聪明一条,例如态度就是潜力的一部分,笔者当面试官的时候,能力是一方面,但更重要的是面试者在过程表现的态度,毕竟能力差可以慢一些,但态度差的话我们可就没有这么大的耐心了。再次展示潜力并不一定非得需要在对方公司内部做出贡献,数年如一日地维护一个微信公众号,坚持写作,坚持耐心回答群里人的问题等等,凡此种种;现在的自媒体这么发达,你能展示自我的方式多种多样(更多技巧读者可以去阅读下《软技能》这本书)。
也许会有很多人非常腼腆,感觉自己的作品很浅薄,公开发表很丢人。那么请记住下面这几句话:
- 大部分人都和你一样,他们知道的并不比你多,而且你写的东西是面向那些不了解这一块的人的,你也无法让所有人都喜欢你。
- 其次在你出名前没人会专程跑来喷你,你还是不要把自己看得太重了,虽然这是人之常情。
- 还有就是你看前面展示潜力里提到的那些方法,它们的共性就是坚持。对,这两个字就是笔者所要传达的核心,坚持是一样极其重要的品质,面试官绝对会对你高看一眼。我们需要的正是作品串联起来的那条时间线。
- 最后请记住是你有求于人,而不是别人上赶着找你,请先展示出你的诚意。学生在挑导师的同时,导师也在挑学生。
2.3 "这个细节我要是不学(记下来),会不会XXX"
关于这个,就是典型的“仓鼠心态”。笔者直到今天都会偶尔被这种心态所困扰,总是需要强行唤醒理智来驱逐这种想法。这类想法常见于学习一个新知识点的时候,我们总是能够发现与这个新知识点有着千丝万缕联系的陌生知识点,这个时候人的第一反应都是这个我也要,那个我也要,犄角旮旯得我也得会,最终搞得整个人疲惫不堪,苦不堪言。试图一次性将所有得东西都直到,这种仓鼠心态如果不能得到理智的约束,我们最终只会逼死自己。
记住:“ 学你需要得,而不是你想要的 ”。
由此衍生的一点就是不要试图一次性看懂一本书里的全部内容,甚至全部不懂也正常。 放缓心态,我们总是劝他人时候侃侃而谈,唾沫横飞,一旦涉及到自身,心魔就如脱缰的野马一样怎么拉也拉不住。
2.4 吝啬鬼心态
批判完了仓鼠心态,我们再来个相反的观点。这就是吝啬鬼心态。笔者在这里要给出的例子就是阅读的时候请拿上一支笔,对于书中的观点进行的批判和感悟都直接写在相应的位置,阅读这些书耗费了你大量的业余时间,如果不记录下你看这些书时候的所感所悟,难道你打算再次打开这本书的时候,当作一本全新的书来看码?
笔记即使你以后再也没碰过,但至少你有着这样一份底气,当你找的时候还有一份笔记等着你,你要不记那就啥都没有。
这里也延伸出一个问题“何谓爱护书籍?”,笔者曾经被教导不要在书上乱涂乱画,要保持书本整洁等等,这种思想也影响了笔者很长时间,如今回头看,发觉自己之前的理解真是幼稚到可笑,这里笔者强调一下自己的想法:在书中写满自己的所感所悟正是对书籍最大的爱护。作者写作本书的目的不是为了让你买回家裱起来的,一个有责任心的作者必然是抱着一颗让后来者少走弯路的心去写作,而做满笔记的书籍正是你认真阅读和反思作者所论述观点最有力的证据。作者高兴还来不及!
2.5 "你要有自己的想法"
这种说法必须辩证着来看,绝对不能一概而论。
对于一个已经熟悉了相关基础操作的人来说,这种说法没有问题,每个人的阅历不同,势必造成每个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只有将自身带入到当前场景中你才能有所创新,才能进步,而不是亦步亦趋地跟在别人后面。
但是对于新手,尤其是刚上手某件事的时候,千万不要听信这种说法,笔者深受其害!试想你连走路都还费劲,他让你跑起来,除了头破血流,你还能有第二种结果吗?
2.6 "要做就做好,要不就别做"
类似的言论还有"不会用不要瞎用,你看你这做的是什么?",这些言论,和上面一样,尤其对于初学者,听听就得了。记住,做好是一个过程,如果听信了这句话,往往会因为害怕做不好而不开始,总是在那筹划,那就永远做不好了。重要的是从每次失败中吸取到教训,这才是根本,这才是正确的做事方法。
解决问题的三准则:简单(解决方案以简单为佳,不要为了高大上导致复杂性暴涨),合适(根据所处的场景作决定),演化(虽然事情不能完美,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放任自流,保持一颗精益求精的心)。这是笔者从最近阅读的一本书里看到的,亲切莫名。
笔者亲眼见到无数爬出了某个坑的人,马上返回头来开始嘲笑教育那些刚进入坑里的人,好了伤疤忘了疼之快让我这已有心理准备的都瞠目结舌。最近的一个例子就是下面的一个小孩,刚刚摆脱所有逻辑写在一个方法里不到半年,开始对实习生相同的行为开始抱怨,我强调一下,这不叫什么他进步了,眼光高了, 我经历过这样一段很长的黑暗时光,笔者有个习惯就是在做事的时候会留出一部分精力来关注自身的反映,所以笔者切肤之痛这种情形,知道学习是个过程,谁也逃不出去,一蹴而就只存在于梦中。
笔者也从来不会要求组员在第一次尝试某件事的时候就做得尽善尽美,唯一无法容忍的是在给你指明了明确的方向和目标后,依然在原地踏步,毫无进步可言。
2.7 "要打好基础,从XXX开始"
笔者所处的行业就是现在被无脑推荐的IT。现在这类观点少多了,前几年很多人在求教时候都被这么推荐“ 入门选C语言,直接上SICP,git直接命令行敲起来”。感觉就是怕别人没半途而废,一点热情在开始就给磨没了。注意笔者并不是说基础不重要,恰恰相反,扎实的基础是铸就高楼的必要条件。但一开始的时候,你需要激励你坚持下去的动力。
2.8 知识的诅咒
这个概念来源于心理学。意思大致是对于已经习得某项技能的人而言,他们很难理解不知道该技能的情景。这种现象像诅咒一样时时环绕着你。
认识到这一点是第一步,如何面对才是关键。
- 在向他人求教的时候,你要意识到对方是很难站在你的知识体系内回答你的问题,所以你要引导他来站在你的视野思考你的疑问,然后就是你要尝试进入他的视野去理解他所说的话,这很难,但你必须进行这方面的练习。
- 你在指导他人的时候,则是一样的情形。你需要站在他人的角度去理解他的疑问以让他更容易理解他所面对的问题。
上面这两步很难,我亲眼看到了无数好了伤疤忘了疼的人扭脸嘲讽那些新手代码质量差等等。但是正如《闻香识女人》里的经典名句——如今我走到人生十字路口,我知道哪条路是对的,毫无例外,我就知道,但我从不走,为什么?因为他妈的太苦了。
2.9 原谅自己
不要因为人性违反的你的计划而过多地指责自己,认清这是一个过程。大脑也会因为你过去痛苦而选择遗忘。原谅自己偶尔的放纵有助于你的坚持。
过重的罪恶感会导致自暴自弃,最终放弃整个计划,那个时候才是真正的失败,偶尔的失控并不是。
2.10 获取即时反馈
新手,或者说自学者最大的问题就是无法仅仅凭借自己来独立建立起有效的及时反馈,他们碰到问题时很可能是综合因素因素下的问题(这也符合《精进》里的结论——我们遇到的问题是综合条件的产物),在他们稀薄的专业知识很难将哪些不可能因素进行排除,也无法将可能的因素进行可能性排序,导致误入歧途,最终半途而废。这是他们的问题?此时一个好的心境比灌鸡血,打鸡汤强得多。坚定持续性投入的心比什么都重要。
2.11 相信的力量
《重构你的大脑》,《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把时间当作朋友》等等书籍中都承认相信的力量,你可以通过想象自己已经成功了再去做事情,而往往事情就真的成功了。虽然看着很玄学,但是事实就是如此。
相信的力量的另外一种解释就是,如果你认为做不成某件事情,或者你会把什么搞砸,最终你就会发现,这件事情就真的砸了。
2.12 "你要做到这样!"
我当然知道要做到这样,但是怎么做到这样? 这中间的过程呢? 作为上位者的你要将中间的过程无保留地展示给后来者,而作为新人你一定要警醒这种言论,不要自我怀疑,这不是你的问题。稳住自己的心神,如果负责人不愿意或者意识不到展示过程,那就只能自己探索和尝试了,努力的路途中通常是孤独的,铭记住自己的初心。
这也反向证明了环境的重要性,好的环境让人自信,知道哪些是正常现象,你应该向那个方向努力,途中可能会遇到什么问题,而你应该怎么去面对,而差的环境,个中牛鬼蛇神,妖魔鬼怪层出不穷,恕笔者无法总结。
2.13 "你要吃苦"
我们总是混淆了吃苦和成功之间的关系。但首先彼之砒霜,吾之蜜糖;例如学习某项技能或者完成一件需要投入大量精力的事情,对于外人而言,这其中可能有着无法忍受的痛苦和煎熬;但是对于选择了走上这条路的人来说,痛苦和挣扎肯定是有的,但是支撑他走完全程,走向成功的绝对不是这个。这也是为什么人们总是在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为它可以将外人看着很痛苦的过程变得没那么痛苦,反而可能会觉得有趣。
其次你需要学会在完成一项任务的时候,主动去刻意构建一些里程碑,并且在完成后给予自己一些奖励。我们需要学习给自己一些动力去坚持完这个漫长的旅程。人不会因为痛苦而选择去做完某件事,能坚持走到终点的都是在过程中体会到乐趣,才能一步步坚持到达目的地的。
苦了整个过程,但最终结果到来的时候才感受到幸福,这种情形不敢说没有,但这绝对不是常态。笔者现在帮助他人改变或者养成某个习惯,都是想尽一起办法让其尽快看到这种习惯带来的好处,让对方有坚持下去的动力。
3. 参考
- 《软技能》 给予笔者很多的启发,例如其中的十步学习法让笔者的学习方法论更加坚实。
- 《重构你的大脑》笔者影响排行榜书籍里排名第二。
- 《把时间当作朋友》关于作者笔者不评价,但此书的内容值得一看。
- 《高效能人士的七个习惯》
- 《自控力》
- 《精进》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