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新媒体的崛起,越来越多的人加入了写作的行列,有的人通过写作打造了颇具影响力的个人品牌;有的人通过写作实现了财务自由;还有的通过写作疗愈了自己,接纳了自己,实现了人生的蜕变……
那怎样才能写出一篇打动人心的文章呢?最近看了一本书——《如何写出一篇好文章》,觉得深受启发,分享给大家。
【读书分享Day1】我们的文章要怎样写,别人才喜欢看?作者是日本作家山口拓朗,他有着近20年的写作经验,当过编辑、记者、方案设计者、作家等,初学写作时他的作品也曾被批得体无完肤,但通过多年的思考与锤炼,终于琢磨出了一套特有的“武功秘笈”。接下来我将用五天来分享这本书的精华。
正文
01 以读者为中心
听过这么一个段子:
有位妻子盼望着结婚纪念日的到来,希望老公能送她暗示过几回的那条新款项链,再加上鲜花、巧克力……一想到这些妻子就美滋滋的。可是没想到的是,纪念日的那天,老公竟给她送了一口锅,这让她大失所望,甚至怪责老公既不懂她也不爱她了。
原本一个美好的日子就因为送礼不得当而闹得郁闷至极。
其实写文章也一样,如果只顾自己的想法而不顾及读者所需,哪怕再费神费力写出来的东西也是注定要受到冷落。
所以,写文章最关键的在于:以读者为中心。
那怎样的文章才是以读者为中心呢?
把握三点准则:
一是写读者想看的东西;
二是写读者感兴趣的东西;
三是尽量写得通俗易懂。
可是我们又如何得知读者的爱好和需要呢?这就需要我们做个有心人,平时要有意识地与目标群体多接触,在闲聊的过程中做个问题的引导者,若无其事地套问,获取自己想要的信息。或者通过网络,多关注他们的需求和兴趣,只有足够了解对方,才可能满足对方。
02 对外输出
不知你没有过这样的体验:看了很多电影,可是过段时间连电影情节都记不清了,甚至连影片名都记不起来;或者明明才没多久去了你神往已久的地方旅行,可是过了几个月,发现能记起的细节并不多。
我们大脑的记忆有两种: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我们怎样才能把“短期记忆”化成“长期记忆”呢?有三个训练方法:
一是多说。
二是多写。
三是多教。
我们在说和写的过程中,其实就是在运用我们的语言,是从“理解信息”到“整理信息”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可以采访“自问自答”的方法来训练自己,把问题不断地深入下去。我们就好比化成了一个采访者和一个被采访者,问题提得越好,写出来的文章质量也越好。
如果我们不说也不写,这个理解和整理过程就不存在,而短期记忆就很快会消失。
值得强调的是:这三个方法中最有效的方法是教,因为我们要指导别人,就要能准确而快速地为别人答疑解惑,这就需要我们理解得更透,记得更牢。
只有养成不断向外输出的习惯,我们才能有更加丰富的素材,有更加深入的思考,才能在写作时提笔就写。
03 设定截稿时间
相信很多写作者都有过这样的经历:有时时间越充足越是写不出文章。
这是为什么呢?
一方面时间越多,我们越容易放松心情,专注力反而不够高,很容易被一些其他的事情影响。比如一会整理下衣橱,一会喂喂猫,一会答应某个朋友约会,等等。
还有一个原因是我们的完美主义心理作怪。我们总想等灵感来了,写出一篇好文章才对得起这大把的时光。但事实证明:设定时间写稿与不设定时间写稿,质量并无多大差别,甚至有时设定时间写出来的文章质量更高。
所以,无论你写什么文章,都一定要设定截稿时间。这一习惯会让我们写文章时更加专注,更加高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