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名浮利,一切虚空。这样一句话结尾,总结的恰到好处。但是身在名利场的人,即便明知虚空,也忍不住要挣扎一场。名如时间,利如空间,人生一世,不过是名利场中一转。

这部书久闻了,本来应该在元旦读,结果当时那部《没个性的人》太艰涩,这部书就耽搁了。不过《名利场》读起来一点不费劲,文风类似《唐吉可德》,轻松诙谐,带着一股说书人的调皮劲儿。杨必译的也好,虽然有68万字,周末半上午就可以读完。
与2004年米拉.奈尔根据小说改编拍摄的同名电影比起来,我其实更喜欢电影多一些。萨克雷自己说要写一部充满教益的讽刺性小说,他的确忠实地执行了自己的想法,在当时也获得一片赞誉。但是我认为,书里的评论过多,虽然这些评论充满了哲言慧语,但它们却容易干扰读者的情绪。
另外,萨克雷站在讲故事者的角度,全知全能,一边讲述一边评判,瑞贝卡这个人物在刚出场时,就被断定为贫穷虚假,为了出人头地,似乎可以做出任何努力。虽然随后萨克雷也说瑞贝卡孤身一人,必须自己打拼,不能害羞,手腕也必须自己去耍,但是这种回旋无法扭转一开始就种下的印象,因此普通读者对瑞贝卡很难取得同理心。
但是电影却不一样。在电影里,瑞贝卡被塑造成斯嘉丽一样的人物,倔强,上进,手腕多,迷人极了,也很饱满,在战争中,为了朋友,勇敢地留在了原地,等待丈夫们归来,比书里那个直接高价卖马宰朋友的女人更有看头。
通过看原著改编的电影,最能发现小说和电影的区别。电影增强冲突,小说却要将冲突拉长。
在电影里,瑞贝卡听说杜宾仍然作为艾米莉亚的朋友存在,她是直接帮忙,一手戳穿了艾米莉亚对乔治的爱情伪梦,从而使艾米莉亚终于投入了杜宾的怀抱。
在书里,却是在杜宾看清真相出走以后,才出示当年乔治邀请自己私奔的纸条,这样处理,让我们一步一步看见瑞贝卡的私心,也看见杜宾虽然回到艾米莉亚身边,但受伤的爱情终于还是死掉了,他最终把爱寄托在了自己的女儿身上。
小说里,瑞贝卡跟随乔司去了印度,最终乔司不明死亡,瑞贝卡获得乔司财产,过的很开心。
而电影里,则是乔司作为瑞贝卡的贫穷救星出现,带着瑞贝卡前往印度,他们坐在大象上摇晃着,笑着,然后电影就结束了。
小说揭露的太彻底,我们还是希望看见瑞贝卡过的开心一些,即使虚空,我们也意愿如此。导演米拉.奈尔一定在瑞贝卡身上看见了自己的影子,所以才把瑞贝卡拍的有血有肉,变成另外一个斯嘉丽的样子。
只有老古董、虚伪的或者被教育洗脑的人,才会把瑞贝卡理解为被虚荣吞没的女子。
看起来这句断语有些极端,可是谁敢大声承认自己不虚荣,不渴慕金钱、地位和荣誉,不希望这个世上人人都喜欢自己呢。
即便明知虚名浮利一场空,可是人人都还是要在世上努力出人头地,这不仅是为了让自己在别人的心里位置重大,更重要的是要让自己看的起自己,为了证明自己并没有浪费生而为人的权利,毕竟人与动物的区别之一,不就是努力实现自己吗?
瑞贝卡的潜能就是社交,她的追求就是进入上流社会。瑞贝卡善于通过谎言来获取利益,可是成功的政客也是如此。瑞贝卡的挫折源于运气,与能力和本质毫无关系。
从古至今,人人都希望自己进入上流社会,身在上流的人会鄙视来自底层的努力,底层本身会嘲笑同一层次里那些不自量力的理想和追求。可是,当小人物的努力终于放出光彩时,鄙视和嘲笑都将烟消云散,那些曾经斜眼看人,曾经饱含恶意的人忽然变成这个小人物最忠实的粉丝,像是他们见证过这个家伙的努力,并且从来不曾鄙视和嘲笑过一样。
我觉得萨克雷在处理瑞贝卡时,内心满矛盾的,他的语气非常辛辣,带着满不在乎和嘲讽,可是结尾,却又给瑞贝卡一个看起来还不错的收口,说明他其实也倾向于喜欢瑞贝卡,他的批判不过是困于自己起初写小说的意图,别忘了,他想要写一部充满教益的讽刺性小说。
按照萨克雷原先的意图,瑞贝卡一定是春风得意后重重摔入贫民窟或者妓院或者饿死在街边,可是萨克雷却让瑞贝卡在印度过着那么舒适的生活,证明瑞贝卡在故事里的确活了起来,她掌握了自己的命运,并且巧妙地控制了自己的创造者,让他给自己安排了一个更好的命运。
这样的姑娘,谁不爱呢?所以,与其无聊的跟风批判瑞贝卡,还不如仔细学学她的冒险精神。如同斯嘉丽一样,她从来没有浪费自己,也从来没有放弃过对生活的主控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