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偶尔点开一本书,书名叫《管理故事与哲理》。
《管理故事与哲理》内容全是一个个跟商业有关的小故事,寻着目录,可以挑选着看看自己感兴趣的案例。
我认为这是一本还不错的素材书。
就在前几天我随手划动着看的时候,注意到一个做垃圾分类的企业,公司名字叫“绿色地球”,是在成都,其他城市还没有,所以,我猜清歌可能知道这个企业。
绿色地球官网截图创始人汪剑超据说是因为观察到美国人的垃圾分类做的非常详细,于是着手开始在中国做垃圾分类回收的这样一个项目。
为什么选了成都,这个我不太清楚,推测,启动这样一个项目,他们有限的优质资源可能相对集中在成都吧。
我们都知道,粗分一下的话,垃圾分为可回收再利用的和不可回收这两大类。
不可回收的肯定没法商业化运作,只能对可回收这一类下手。
当时有个数据是这样的:国内每天数百万吨的垃圾,45%是可回收再利用的,可真实情况是,只有15%的高价值废弃物被回收。现在不知道这个数字比例变成多少了。
垃圾回收的产业链结构我不太清楚,日常只是看到居民小区内有老人会翻垃圾箱把一些他们认为有价值的废弃物拣走,还有就是有一些开着货车专业回收废弃物的商贩。
我没追踪过,不知道拣走废弃物的老人们是不是也卖给商贩的。
至于商贩收走的废弃物如何再转卖变现,我也不太清楚。
汪剑超既然插手这门生意,我想,肯定是做过详细的调研的。
这生意的切入点是和政府合作,所以他们跟成都市政府签订了合约,约定由他们公司负责成都市垃圾分类处理的推广实施。
刚开始试点推广的时候,汪剑超团队跑了很多小区,讲解垃圾分类标准,给用户提供免费的环保箱,让用户注册他们的账号,可用户注册之后还是习惯把废弃物卖给传统收垃圾的。
新鲜事物往往遇到的首要挑战就是与旧习惯的冲突。
改变旧习惯就是改变一个人的行为,改变行为就是要改变选择的成本。
所以,用户习惯于把垃圾随手丢弃,或者卖给收废品的,是因为没有出现更有利于用户自身或更便捷的回收渠道。
汪剑超团队想出的降低用户选择成本的方法就是制作“二维码垃圾箱”。
所谓“二维码垃圾箱”,就是每个垃圾箱旁边有一个二维码打印机,用户注册之后就有了自己的二维码,把二维码打印出来贴在分类好的垃圾上,投递以后,对应的垃圾会在用户的账号里形成不同的积分累积,积分可以兑换一些日常的生活用品。
北京某些小区我看到过有回收废旧衣物的自助机器,没体验过,不知道是怎么运作的。
绿色地球这个回收方式如果北京有的话,我肯定会去体验一下,但目前还不知道有没有。
我从文字信息上读的话,只从降低用户选择成本这个角度来看,肯定是成功的。
但也得核算付出的直接成本,这个是内部账目,外部调查也可以推断,但那是另一话题了,是打算从事这一生意或者想要买这家企业的股票的人需要尽调的事了,我没那个精力去调查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