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菜根谭》出世篇:物物见天心,时时观妙道

《菜根谭》出世篇:物物见天心,时时观妙道

作者: 岁月莲上写诗 | 来源:发表于2022-07-13 09:33 被阅读0次

    2022.07.13 周三晴D193

    “志道乐学·国学经典”D693

    《菜根谭》出世篇

        19 物物见天心,时时观妙道

        原文:满室清风,满几月,坐中物物见天心;一溪流水,一山云,行处时时观妙道。

        译文:满室皆是清风,满桌皆是月光,坐定时所见到的每件东西都可以看出天赋的本性;一溪的流水,一山的行云,行走的地方随时都可以看到自然界变化运转的规律。

        解读:在动静有致的自然山水中寻找生活的乐趣,寄寓自己高洁淡雅的情怀,在淡泊的心态中领悟优雅情调的真趣。现实中,我们应给心灵一点空间,在对自然与人生的认知中,静静品味生活,感悟人生。

        李调元是乾隆皇帝时的御史大夫,为人刚正清廉,颇受人推崇,一向爱才的乾隆皇帝也很满意这个尽忠职守的臣属。李调元的妻子冯氏,也出身于书香官宦世家,夫妻二人琴瑟相调,相敬如宾,是京官中难得的恩爱夫妻。

        后来,李调元因仗义执言,上书直言和珅的不是,遭到和珅多方网罗捏造罪证的陷害,被判充军伊犁。在此期间,妻子冯氏因为和丈夫险些生离死别,痛苦万分。后来,李调元经多方营救,终于澄清事实,得赦回京。冯氏见丈夫平安归来,喜出望外。等李调元回到家中,她备下美味酒菜,为丈夫接风。在畅饮时,冯氏出一上联:“月圆月缺,月缺月圆,年年岁岁,暮暮朝朝,黑夜尽头方见日。”李调元听罢,颇有感触,想了想,然后对道:“花开花落,花落花开,夏夏秋秋,暑暑凉凉,严冬过后始逢春。”这一副叠字联,对得情深意切,离别分合之苦,重新相聚之乐尽在其中。夫妻二人相视而笑,陶醉在团聚的幸福之中。

        20 扫地白云起,才著便起障

        原文:扫地白云起,才著功夫便起障碍;凿池明月入,能空境界自生明。

        译文:扫地时,若有一缕阳光照进来,便能够看到尘埃飞起,就像白云骤起,才下点工夫马上又产生了新障碍。在地上凿个水池,皓月当空时,便可以在池子里看到月亮。能保持境界的虚幻,自然会产生智慧。

        解读:唐朝中期著名女诗人薛涛,出身官宦世家,但是家道中落使得这位曾经养尊处优的贵族小姐,不得已为了讨生活,自入乐籍。薛涛曾经依附过成都的高官,有一次,她与这位高官一起出行前往松州。在路上薛涛以这位高官准夫人的身份接受了沿途小官吏们的谒见。薛涛只是一时贪玩,却万没想到这个曾经给了她校书职位,一直对她倍加欣赏的人,竟然大发雷霆,还险些将薛涛依法治罪,流配远方。总算在很多人的劝阻下,才放过薛涛。薛涛从此再不敢张扬,也终于认清了自己乐籍身份的悲哀。

    松州之行使薛涛彻底认识到自己寄人篱下、卑微低贱的生活处境。回成都后不久,她便脱去乐籍,退居浣花溪畔。她在这里结庐而居,还在门前种满琵琶花,远远望去就像置身于绚丽如霞的花海中。在距离薛涛草庐不远的地方,就是通往长安的大道,那里车水马龙,行人往来不绝。

        虽然薛涛脱去乐籍,但是她的才名文笔还是受人仰慕,她住的地方也成了许多文人倾慕之所。他们或登门拜访,或与这位才女以诗书相往还,这样平静的生活才使得薛涛觉得生活不再无所依托。

        生活之所以乏味,是因为不懂得将乏味的生活调理得有声有色。也许就是一张小小的卡片,抑或是一只别致的杯子,那精致细微的趣味,慢慢累积起来就可以把生活填上各种各样的色彩,也在不知不觉间,改变了原有生活的味道。

        21 莫受造化戏,天地任我锤

        原文:造化唤作小儿,切莫受渠戏弄;天地丸为大块,须要任我炉锤。

        译文:命运被人称作喜怒无常的孩子,千万不要被他戏弄;把天地捏成一个大土块,究竟该是什么样子,可以任我们锤炼。

        解读:左思原为齐国临淄人,早年读过汉朝班固写的《两都赋》和张衡的《二京赋》两篇名作后,他对这两篇佳作都有自己的看法,认为有些描写流于虚幻、缺乏事实根据。他决心学习前人,超过前人,把三国时代的魏都邺城、吴都建业、蜀都成都合起来写篇《三都赋》。

        经过一番苦心写作,《三都赋》终于写成了。他为这篇文章,前后花了十年的时间,满以为会受到士子们的赞赏,没想到拿出去征求意见时,竟受到一伙人的嘲讽。原来,他要写《三都赋》的风声一传出去,就有人断定他这个山野之民难登大雅之堂。有位叫张华的人对他说,有位皇甫谧先生是当今文坛领袖,你可以请他评论一下再做计较。于是,左思把《三都赋》送呈皇甫谧。皇甫谧读后,击掌赞赏。为了奖掖新秀,皇甫谧亲笔为之作序,并请人为之作注解。顿时,《三都赋》成为洛阳百姓交口称赞的好文章。文学家陆机,原来看不起左思,还打算自己写篇《三都赋》,后来看到左思《三都赋》的抄本,自叹弗如,放弃了写《三都赋》的念头。

        专心致志,是左思获得成功的重要原因之一。他全身心都投入到了写作之中,不受外界任何干扰,这是难能可贵的。命运常被人称作喜怒无常的孩子,千万不要被他戏弄;把天地捏成一个大土块,究竟该是什么样子,可以任我们锤炼。左思便是用自己的雄心壮志,锤炼了一片天地!

        22 若非上上智,便无了了心

        原文:山河大地已属微尘,而况尘中之尘;血肉身躯且归泡影,而况影外之影。非上上智,无了了心。

        译文:山河大地与无限的宇宙空间相比,不过是一粒尘埃,而地球上生存的小小生物和无边的宇宙一比,不过是微尘中的微尘。我们的躯体与漫长绵延无限的时间相比,不过是一朵短暂的浪花泡影,何况是那些比生命更短暂的功名富贵,不过是泡影外的泡影。所以,一个没有高深智慧的人,是不能具有彻悟真理之心的。

        解读:《维摩经》说:“巍巍须弥山,可纳于一粒芥子中;四海之水,可容入一个毛孔里。”须弥山是世界的中心,它的四周都是海洋;就是这样的高山也可以装入芥子中,就是这样的巨海也可以放进毛发之中。苏东坡在《前赤壁赋》中说:“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也。”这是一种“万象皆空幻,达人须达观”的旷达胸怀!

        23 视富贵浮云,不必岩穴栖

      原文:有浮云富贵之气,而不必岩栖穴处;无膏肓泉石之癖,而常自醉酒耽诗。

        译文:人只要有视富贵如浮云的节气,就不必隐居到深山洞穴当中去脱离俗世、修身养性;人只要没有沉溺山水风景到嗜狂成痴的地步,经常喝酒吟诗做对也是一番乐趣。

        解读:“清初三先生”之一的顾炎武从小喜欢读《孙子兵法》和《资治通鉴》、《史记》等书,十分关心历史。后来顾炎武参加科举,没有考中,就干脆下决心放弃科举,通读历代历史典籍,研究全国各地的地方志和历代名人奏章,开始编写一本重要的历史地理著作《天下郡国利病书》。

        正当他用心治学的时候,明朝灭亡,清兵南下,江南各地人民都组织抗清斗争,顾炎武和他的两位好友也参加了保卫昆山的战斗。昆山军民跟清军激战21天后,因为兵力悬殊,最终失败。昆山城陷落的时候,顾炎武的生母被清兵斩断了右臂。抚养他成长的继母,听到清兵攻破常熟,就绝食自杀,临死时嘱咐顾炎武说:“我虽然是个女子,以身殉国也是理所应当的。希望你不要做其他国家的臣子,不要辜负世代的国恩,不要忘记先祖的遗训。”顾炎武痛哭一场,葬了继母,离开了家乡。他想渡海去投奔鲁王,还没有去成,鲁王政权已经覆灭了。顾炎武隐姓改名,在长江南北一带奔走,想组织一支抗清义军,但毕竟势孤力单,没能成功。后来,顾炎武离开了江南,决心到北方去游历。一来想考察各地的地理形势,风俗民情;二来也想找机会结交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他在长途跋涉的艰苦环境里,并没有放弃学术研究。一路上,他用两匹马、四匹骡子,驮着他的书箱。遇到关塞险要的地方,他就访问当地的退伍老兵,了解那里的风土人情,如果跟他在书本上读到的不一样,就拿出书本核对,这样他的知识就更丰富了。顾炎武从45岁起,用了20多年时间,在山东、山西、河北、江南来回奔走,每年差不多有一半时间住在客栈里。他还曾经和朋友一起,在雁北开垦荒地。到了晚年,才在陕西华阴定居下来。

        在这个充满诱惑的纷繁世界里,“有浮云富贵之气,而不必岩栖穴处。”人只要有视富贵如浮云的节气,就不必隐居到深山洞穴当中去脱离俗世、修身养性,可以像顾炎武这样历经人生的曲折和坎坷,依旧能谈笑风生,心性归于宁静。

        24 不为法空缠,身心两自在

        原文:竞逐听人,而不嫌尽醉;恬淡适己,而不夸独醒。此释氏所谓不为法缠,不为空缠,身心两自在者。

        译文:别人争名夺利与我无关,我也不必因为别人醉心名利就嫌弃疏远他;保持恬静淡泊的心性是为了顺应自己的个性,因此也不必向别人夸耀自己“世人皆醉我独醒”的清高。这就是佛祖所说的“既不被物欲所蒙蔽,也不被空虚寂寞所困扰,能做到这些,就是一个身自在而心悠然的人”。

        解读:唐朝名臣陆贽,不但文武双全,更是清慎自守,对自己为官为人自律甚严。尽管他因才德很受德宗皇帝的器重,但是,他从未因此自骄自大,结党营私扩张自己势力,而是尽忠职守,兢兢业业。德宗曾一度在政务上完全离不开陆贽,君臣之间,食则同席,寝则同榻。甚至在寒冷的冬天,皇帝还将自己的衣裳亲手披在陆贽的身上。还有一次,君臣一起进山打猎,因为道路复杂,一时不慎走散了。德宗焦急万分,甚至悬赏一千两黄金来寻找陆贽的下落,直到陆贽回来,他才高兴起来,快乐的表情,使得上自太子下到群臣,都进言庆贺。可是,就是这么个德宗皇帝,却同样昏庸无能,偏听偏信,最后听信奸臣谗言,不辨真伪,不分好坏,差点杀掉忠心为君为国的陆贽。而他要置这个曾与他不分你我的近臣于死地的原因,却好笑得可怜。

        奸臣攻击陆贽谢绝一切公私礼物,完全是为了“沽名钓誉”,虽然他表面上要“杜绝私交”,其实是为自己收买人心,而这样还会影响上下之间的关系。据说,德宗甚至专门下“密旨”给陆贽,怪罪他“清慎太过”,并要求陆贽要接受“细小物品”的礼物。但是对自己要求甚严的陆贽不能苟同德宗的这种观点,上疏陈述自己的看法,认为今天收了小礼物,明天就会接受大礼物,以至于没有尽头,欲望也会越来越大。陆贽的观点,正是防微杜渐的意思,是对个人修养的高标准。陆贽甚至还借机劝诫德宗不可以过于奢华,这恰恰一再触及了德宗的痛点,最后陆贽终因直言上书,被德宗治罪,差点连命都丢了。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菜根谭》出世篇:物物见天心,时时观妙道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zezb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