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论语》学习
《论语》学而第一则

《论语》学而第一则

作者: 雪之清 | 来源:发表于2016-01-11 16:19 被阅读86次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我的心得**

《论语》学而篇第一则是相对来说比较熟悉的句段。如果不是这次兴趣班要求写点东西,按往常习惯也就next了。正因如此,反复又找了班里老师提供的书单,学而时习了一下相关第一则的内容。

古往今来对此则的解读,精彩纷呈,也让人眼花缭乱。好在大力老师在开班典礼上都提倡学为我用,也就"尽信《书》,不如无《书》"了。

本则孔子对学生讲了三句话。我设想成孔先生对学生提出了三个问题:第一,你们跟我学,同时经常理解、诵习我讲的内容,你们内心会不增加无限的喜悦吗?第二,班上有了来自远方的、与你们志趣相投谈得来的朋友,你们会不感到由衷的快乐吗?第三,能够达到人所不知而你能知,况且不怨天尤人的境界,难道不是我们通常期待的成为了一个令人羡慕的君子了吗?

孔子作为资深的教育家,对于学术与学生的心理都有很好的研究,这也成为后人取用不竭的源泉。钱穆先生说过,"孔子一生重在教,孔子之教重在学。孔子之教人以学,重在学为人之道。"

那么,通过学习了孔子的上述三个提问,我得到了怎样的人生启示呢?

一是学而不厌。从古自今,学习都是令人愉悦的事情。古人学习受当时条件的限制,更讲究耳提面命。弟子从师,囿于客观条件。今人学习从时间、空间、环境都发生了巨变,"学不可以已",只要有学习的恒心,只要把学习当成愉悦的事情,学习的难度要低很多。

二是广交学友。学习的过程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由易而难、由浅入深、由杂而精。古时如孔子般大家振臂一呼,有朋自来,然学生"三千弟子,七十二贤士",则"三人行必有我师"。当今资讯井喷、人文荟萃,虽友朋云集八方,若天涯比邻。广泛的提供了相互学习、交流、沟通、提高的机会。弘丹老师招募令下,良师益友齐聚,蔚为壮哉,就印证了这一点。

三是内省外修。有人说,孔子是为人之道的启蒙者,追求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也即圣人之名、君子之德。文新老师在开班讲话中援用"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诚然。现代人在飞速发展的时代,能重温老祖宗朴素的思想,齐贤且省不贤,培养高尚的情操、陶冶出众的德行、锤炼优秀的品格、增强无垠的学识,与孔子提倡景仰的君子之风,何其似也!

相关文章

  • 《人性的弱点》的阅读笔记

    《论语.学而第一》: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人,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我第一次读《论语》这句话...

  • 第一则

    论语解读100则之第一则 出处:《论语》《学而篇》第一则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 精读《论语》之6::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第一》) 大意是: ...

  • 《论语》学而第一则

    **原文**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我的心得** ...

  • 君子学习之次第:德行为先

    《论语》 学而篇第一 (六)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释义】...

  • 学“思”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论语•为政》) 只“学”而不“思”,则会迷茫昏乱;只“思”而不“学”,则会...

  • 《论语》:终其一生的学习 我们要学的是什么?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 "学习”是《论语》中...

  • 读《论语》: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第一》 如果夫子以此为教条...

  • 誦讀《論語》感悟(七)

    誦讀《論語》感悟(六) 《论语》 〔学而第一〕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 行有余力,则为学文。

  • 《论语》学而十六则

    【原文】子曰:不患人之不已知,而患不知人也。 【译文】孔子说:不担心别人不了解自己,而担心自己不了解别人。 【心得...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论语》学而第一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zgqk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