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长有一个课题,叫:“坦然地接受,这个方法很好,但暂时不适合我。”
01
专业做内容、做自媒体的人,都会接触到一个内容创作方法论,就是提前规划选题,提前存稿。
背后的道理很简单,因为我们每天的状态是有波动的,创作灵感更是有一定随机性,如果都是靠当天创作内容,会有一些风险,特别是日更的话,很容易因为没选题、写出内容不满意而断更。
要抵消这个风险,就需要提前有一些存稿,在没有创作条件时,也能持续更新。
这个方法非常“正确”,对于很多自媒体编辑来说也是非常有用的,但是,我自己尝试了很长时间,经过各种细节调整,都发现它不适合我。
02
因为我是做教育的,当我使用一个方法发现不好用的时候,都会先问自己,是不是自己对这个方法不够了解,或是使用的姿势不对。
毕竟过去经历过太多的教学场景,都是方法明明很有效,只是因为学员有理解偏差,或是使用时没有用到位,导致效果不如意。
这个先确定方法有没有用到位的习惯,也帮我在很多领域的学习,取得比较好的效果。
但同时也会让我在一些场景里,死磕一个方法,直到最后才发现它其实不适合自己。
不过也好,经过充分的探索,我可以很确定,并且很细致地分析,为什么它不适合我。
03
到目前为止,我的能量日签都是当天写当天发的,哪怕当天状态很一般,我也会雷打不动地坐到电脑前写完一篇。除非是难受到起不来床,或是非常重要的事情需要投入一整天。
这样做,其中一个重要的好处,就是可以养护我的表达欲。
说个你们可能不信的事,我其实是一个表达欲极其弱的人。
我测MBTI的时候内倾的值几乎是满的,从小我就不太喜欢说话,后来开始写东西,也更多的是写给自己看的日记形式。
所以对于其他人来说,可能是自然而然地表达,对我来说就会变成“命题作文”。
有了公众号之后,我才慢慢地把我的表达欲养出来一点嫩芽。
而在我刚辞职创业的时候,为了保证自己的工作状态,给自己规划好了选题,以周更的节奏,每周完成一篇长文。
现在回头看,每一篇的质量都很高,自己重新看都会有启发。但是,写完那阵子,我发现自己的表达欲濒临枯萎了。
每一篇文章,都不是当下「想要」写的,而是规划好了「应该」写的,这会让表达欲失去养分,特别是「当下」这个重要的养分。
后来我在自己的知识星球里,悄悄启动了一个“表达欲恢复计划”,每天只写那些我想表达的内容,才把表达欲慢慢养回来,也不小心完成了1000天日更的挑战。
04
提前规划选题,对我来说还有一层阻力——我的价值观排序里「自由」是最高的。
这也是我会走上自由职业、创业道路的重要内因之一。
当我的创作被限制被框定,就会感觉束手束脚,文字的流动性会变差,不仅我自己写得不爽,看的人也会有“滞住”的感觉。
包括形式上的限制,如果到了影响表达欲的程度,我也会及时地做出调整,这也是前阵子要主动停更几天的原因。
内容创作的过程和结果,都是让你觉得满意的自我欣赏的,也是保护表达欲的其中一个关键要素。
对我来说,写作、创作是我想维持一辈子的习惯,哪怕没有任何收益也会继续下去,那就不能为了实现某个短期目标而牺牲它的可持续性。
05
另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是我思维极其缜密,以至于我很容易对一些事情有完美主义。
之前看和菜头在付费专栏里也提到,他的专栏为什么是当天写当天发,就是想避开自己的完美主义。
因为心思缜密的人,特别是拥有足够多的资讯之后,遇到各种事情的第一反应就是做沙盘推演,思考各种可能性,在大量选项里面做排列组合,试图找到最优解。
如果要提前规划选题,可能启动一个年度专栏,前面要花掉3个月甚至半年来设计。
与其这样闭门造车,还不如先“鲁莽”地行动起来,通过一篇篇文章,获得读者的真实反馈,然后在后续的文章中做微迭代,让完美方案“生长”出来。
而我现在的很多选题,就是在社群里跟伙伴们交流得来的,或是一个灵感种子出现之后,先放一阵子,获得各种新信息滋养之后,再让它生长成一篇文。
就像今天这篇,就是一周前的一个灵感种子生长而成的。
06
当然,很多时候方法的运用不是非此即彼的。
只要拿捏好合适的度,是可以做到既自由又稳定输出的。
说得正式一点,就是要搭建内容创作系统,形成一个自然且有序的输入输出流。
说得浅白一点,就是要把内容创作相关的动作,都变成习惯。
这是我现在主要的内容创作方法论,也是接受那些业内都认为有效的方法不适合自己之后,才逐步形成的方法论。
说到底,这也是一个了解自己的过程。
清晰自己的性格和天赋所在,明确自己的价值观排序,让方法和工具来适应自己,而不是削足适履,这大概是这个时代的一项重要功课。
修炼到可以坦然地说出:“这个方法很好,但暂时不适合我。”
毕竟,人需要去适应工具的时代,已经逐渐过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