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我是轻云。谢谢您阅读我的文章。
昨天有位小伙伴在群里提个问题,怎样做到日行一善?这个问题提得真好,我认真思考了一下。
什么是善?
我觉得有一种解释很好:就是共同满足。
与人为善。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就是共享美好。
为什么要行善?
因为我们都有善念,谁都想做个好人,而不是做个恶人。这是基于我们人的本能。
百善孝为先。我们就从对父母的一言一行开始。羊羔跪乳,乌鸦反哺,动物都能做到的事,生而为人,应该做得更好,否则我们是什么呢?
怎样做到日行一善?
知道了为什么行善,那日行一善就不难了。我们畏难的是日行,每天都做善事,哪有那么多需要我们做的善事呢?
家庭层面
新春佳节,和父母在一起的时间多了,利用假期好好孝敬父母,日行一善就从对待父母开始。
孝敬父母不需要做什么轰轰烈烈的大事,把每一天的小事做好就不简单了。
孔子说,孝敬父母最难的是脸色,是永远保持和颜悦色。
我们往往对别人很有耐心,而对父母有时候就显得不耐烦,嫌他们说话啰嗦,观念落伍,不理解人。觉得和他们沟通太难,不讲道理。
可能在气头上,把他们怼得哑口无言,我们缺少的是敬爱之心。因为我们知道无论我们做了什么,父母都会无条件地选择原谅。而旁人不会惯着我们。
不要再对最爱我们的人进行伤害,哪怕是无意的伤害也要尽量避免。这三年我们经历了很多,应该有所反思和醒悟了。永远有多远,未来有多长?
欢乐的时光总是短暂的,再见又是遥遥无期。珍惜在一起的每一天。
今年过年我很开心,父亲也非常开心。为什么?
因为我通过学习,特别是阅读了部分经典、听了张建云老师的家风课之后,努力去践行了我学到的知识,我要做个知行合一的人。
作为家里的顶梁柱,我是承上启下的人,有责任和义务要做出表率,责无旁贷。
我最近经常会反省自己的言行,愿意主动去改变,相信明天一定比今天更有进步。
我们的每一个笑脸,每一声贴心的问候,每天的平安电话,都是对父母的牵挂和感恩,这些念想总是萦绕在心头,除了生病以外,不让父母为我们操心,就是最大的孝敬。
社会层面
我们都知道“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的道理,可是为什么经常做不到呢?因为知易行难啊。
有人说我没有钱,没有权,怎么做到日行一善?
我以前也有误区,认为做慈善就是捐款、捐物,这是很粗浅的认识。
现在我觉得日行一善还是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为他人提供方便、更为修炼自己,让社会更加和谐,这就是慈善。
比如:看到马路上有垃圾,顺手捡起来扔到垃圾桶;
比如:不乱扔垃圾,不随地吐痰:
比如:即使没有车辆通行,也不闯红灯;
比如:不插队,不在公众场合大声喧哗;
比如:节约用水,节约用电,节约利用资源;
比如:在公众场所开门的时候,不要马上关门,看看身后有没有人,让之是礼;
还有最简单的举手之劳,朋友圈点个赞,在群里随手拍一拍,都是对他人的鼓励,这不都是善举吗?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样的小事不胜枚举,长此以往做下去,我们就会成为一个受人尊敬的人、一个有修养的人、一个好人。
去年有一段时间,我写文章的动力不足,差点结束日更,看到每天的阅读量不多,关注人数增长缓慢,写下去有什么意义呢?
有一次,听了叶老师的分享,他说:“每天的日更就是在日行一善。”让我眼前一亮,给了我很大动力。
原来是我的格局不够大,心胸还不开阔,只盯着眼前的“蝇头小利”,写作也是在用生命影响生命,不能忘记初心。
找到了日更更大的意义,心态完全不一样了。我每天写的文章,哪怕对一个人有用,也是在做善事,那我每天不都是在践行日行一善吗?这样每天写起来就很积极主动。
“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最后还是要回归到自己身上。让自己变得更好,是解决一切问题的关键。
附:张建云老师关于过年的七条注意事项
1、眼神是否柔慈;
2、脸色是否和悦;
3、声音是否爽朗;
4、情绪是否安稳;
5、内心是否欢喜;
6、讲话是否让人爱听;
7、刷碗、擦地、收拾厨房等活是否抢在别人前面,而且干完以后不邀功。
如此才是过年。
很简单吧,可是不容易做到,我们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