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封一等毅勇侯,谥号“文正”,后世称“曾文正”。
涤生是曾国藩的号,出自秉钰写给曾国藩的一封信,原文为:比如点灯,灯油耗尽时,风就不会有可乘之机把火吹灭,你的懒怠的心也该像灯油一样被耗干才能不被外面的花花世界所干扰,最后望你荡涤旧时的耻辱,早日得以复生。
1831年,曾国藩改号涤生,取浴火重生之意。
涤者,取涤其旧染之污也;生者,取明袁了凡之言“从前种种,譬如昨日死,以后种种,譬如今日生也。”
唐鉴曾称赞:"有志气!涤生,望你今后涤旧而生新。"
23岁的曾国藩考取秀才,翌年为举人,28岁为进士,30岁被授翰林院检讨,33岁升任翰林院侍讲之后官运亨通,连年擢拔,成为了清廷重臣。
曾国藩青年时期与当时一般读书人完全没有两样,也有不少陋习,诸如通宵打牌,爱好抽烟,交游放浪等等。有史书总结其主要毛病体现在:目无余子,自命不凡;轻浮好色,心贪嬉游;多言好动,不能安坐。
曾国藩改号“涤生”,意在与过去一切的陋习毅然决然告别,从此练就了一辈子自律的功夫。
曾国藩步入官场后,无论是在京任职还是位居两江总督,其为官宗旨始终如一,即“自拔流俗,进德修业,陶铸世风”。这是他改号“涤生”的扩大,由个人品信延伸到为官之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