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读曾国藩(10)——再次更名,成为国之藩篱
曾国藩在涟滨书院求学时,自己将名号改为“涤生”,体现了他自己的自知之明,是一种从内向外的蜕变,也是如今人们常说的“自驱力”、“内在动力”,“涤生”二字,也确实让他改变了不少,性格中“傲慢、卑微、狭隘”等不足,随着这二字慢慢洗涤消退,这是自省的结果。
令他自己都想不到的是,在名号被自己改了不久之后,初进翰林院,曾祖父给自己取的大名也将要被改了。改名号可以不禀报家中父老,自己随口一吆喝,大伙知道了,新名号喊开了,也就顺利改完了。可改大名就不是这么简单的,一般得家族长者同意,还得要有适当的理由,需要报告列祖列宗,需要禀报亲朋好友,断然不是张口一喊就可以更名成功的。
但曾国藩改大名,却也如他改名号一样,完全是在一夜之间就完成了。至此,他从出生就获得的大名(子诚)、名号(伯涵)和乳名(宽一),便仅剩下了乳名“宽一”未变了,其余二名皆被改了,伯涵变涤生,子诚变国藩,从此,历史便记住了这个伟大的名字——曾国藩。
曾国藩成为翰林后,第一个拜访的人,就是朝中的军机大臣穆彰阿,穆彰阿在官场混得时间久,平日多见官宦之子,油腔滑调、心口不一。曾国藩尽管出身农家,但举止稳重,态度谦卑,却又不是趋炎附势的奴才相,预测此人今后必定有所作为,便有意想将他收在自己的麾下。
穆彰阿刚开始还只是和曾国藩寒暄,后来又故意提了几个问题比较难回答的问题,考验曾国藩的常识、胆识和见识,曾国藩的回答都令穆彰阿很满意。聊得高兴之时,穆彰阿突话锋一转,问曾国藩之前的大名“曾子诚”是谁取的,曾国藩老老实实说是曾祖父取的。
穆彰阿微笑摇头,说:“‘子诚’二字不大气,显得心智狭小。如今已是翰林的身份,往后要为成为国家栋梁之才。当朝宰辅大半出自翰林,宰辅者,国家之藩篱也,老夫想给足下改名为‘国藩’,足下以为如何?”
曾国藩一听,赶忙激动地起身给穆彰阿磕头致谢,他知道当朝有“非翰林莫入宰辅”之说,更知道“国藩,本指用竹木编成的篱笆或者栅栏。后来引申为边界、屏障,充当国家的屏障,指保家卫国的重臣。”
穆彰阿给自己改名“国藩”,这是寄了巨大的希望在自己身上,更是对自己表现的一种肯定,暗暗表明了自己将成为朝中的重臣,也表明自己往后就是穆彰阿的人,以后穆彰阿在朝中定会处处帮衬自己。这样的想法,让曾国藩欣喜若狂,一个农家子弟,就这样傍上了一棵大树。
既然是朝中大臣给自己更改的大名,曾国藩丝毫不担心家中父老会有何异议,只需修家书一封,将改名的事情详尽地写在家书中,称“国藩”确实比“子诚”强,并请求祖父和父亲,将自己弟弟妹妹的大名全部改成“国”字辈,以此表示自己对国家、对朝廷的忠心!
背靠大树好乘凉,朝中有人好做官!自从穆彰阿赐名曾国藩大名后,他的仕途便青云直上,一连升官,成为他同时期朝中长官最快的人之一。可他心里知道,不管是大名的更改,还是之前自己更改的名号,都只是一个名字而已。
他在穆彰阿的帮衬下,仍然不忘自己作为读书人的根本,更加坚定每日读好书,每天做好官,一生做好人的理念,以报答道光皇帝和穆彰阿的知遇之恩,唯恐自己哪里没做好,而亵渎了自己已拥有的一切。
曾国藩凭着自己特有的“天下之至拙,能胜天下之至巧”之理念,凭着自己对江山社稷的忠诚,凭着自己日复一日的勤恳,不仅在北京当官时清廉、正直,后来天平天国造反的时候,他在湖南办团练、带湘军,和天平天国打了多年的硬仗,最终平定了天平天国的战乱,真正充当国家的屏障,守护一方城池,保卫国家领土,不负众望,成为保家卫国的重臣,应验了当初穆彰阿给他改名时的预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