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古文观止》读书笔记(九)

《古文观止》读书笔记(九)

作者: 小于同志的读书笔记 | 来源:发表于2020-10-17 11:56 被阅读0次

            此记第四十一至第四十六篇。前五篇均出自《国语》。

            第四十一篇是《敬姜论劳逸》,一位勤俭的贵妇。鲁国大夫公父文伯看到他母亲在绩麻,说:就咱这家庭条件还需要干这活?他母亲讲了一堆劳动最光荣的大道理。孔子听说这件事后,评价说“季氏之妇不淫矣”。这么贤良淑德的一位贵妇,孔子就只说她“不淫”,要么这个评价很高,要么孔子对女人有偏见。岳麓版对此给出的翻译是“勤劳而不放荡”。

            第四十二篇《叔向贺贫》,此篇可见我国读书人自古以来以穷酸清高为荣。韩宣子觉得自己穷,叔向却恭喜他。韩宣子说:你别看我是个大官,可是我穷啊,都没钱和其他大臣搞社交,你为啥还祝贺我。叔向说:当年栾武子当大官的时候,穷得叮当响,可他凭借自己的德行,名声在外,大家都亲近他、归附他,使晋国得到安定,自己也很顺利。像桓子、卻昭子这种四处敛财的,都没有好下场。宣子听后跪拜致谢。

            第四十三篇《王孙圉论楚宝》,此篇思想是一切有益于人民的事物才是国宝。王孙圉到晋国访问,定公接待他,赵简子故意炫耀身上的玉器,问楚国的白珩(楚国最美的佩玉)还在不在。王孙圉说在,赵简子问白珩该值多少钱。王孙圉说楚国不把它当宝贝,楚国最宝贵的是观射父、倚相这种人才,还有云梦泽这种大湖,这些能够给楚国带来繁荣发展,白珩只不过是个玩物。一个国家的宝贝应该是以下六种:一是人才;二是祭祀用的玉器(在它能成功祈福的前提下);三是能够卜出善恶的龟壳;四是珍珠宝玉(在它能防御火灾的前提下);五是金属制成的武器(要能防御战乱);六是物产丰饶的山林湖泊。至于只能发出响声的佩玉,我们楚国虽然地处蛮夷之地,但也不至于把它当成国宝。后面这段的原文也很有文采。“圉闻国之宝,六而已:圣能制议百物,以辅相国家,则宝之;玉足以庇荫嘉谷,使无水旱之灾,则宝之;龟足以宪臧否,则宝之;珠足以御火灾,则宝之;金足以御兵乱,则宝之;山林薮泽足以备财用,则宝之。若夫哗嚣之美,楚虽蛮夷,不能宝也。”

            第四十四篇《诸稽郢行成于吴》,诸稽郢是个人名,越国的大臣,吴越交战,越国相对弱小,诸稽郢去吴国求和的故事。吴王夫差起兵攻打越国,越王勾践带兵在江边迎战。越国大臣文种建议说:“吴国有伍子胥和华登,他们带的吴军战无不胜,我们很难打赢,所以我们要一边积极防御,一边向吴国屈膝求和,让吴国骄傲,等他们自大到有了称霸诸侯的想法,把百姓弄得疲惫不堪了,上天都会抛弃吴国,这时我们就坐收渔翁之利了。”越王采纳了文种的建议,派诸稽郢带吴国求和说:“之前您打败过我们,又赦免了勾践,对我们是天大的恩情,我们不敢忘记大恩大德。越国本就是给吴国上供物品的地方,用不着您带兵攻打,我们愿意献上嫡亲的女儿和儿子来侍奉大王,每年春秋两季来上供,就像诸侯侍奉天子一样。全天下都知道大王赦免过越国,扶持过我们,现在又来灭亡越国,徒劳无功,也让四方诸侯不愿意相信吴国了,希望大王仔细考虑我们的求和。”

            第四十五篇《申胥谏许越成》,此篇接上篇内容,和第三十五篇《吴许越成》讲的同一个事,申胥即伍子胥。越国来讲和后,吴王夫差对大臣们说:“我打算答应越国讲和,以集中力量对齐国采取行动,你们不要反对,越国要是再不听话,我再打他就行了。”伍子胥坚决反对讲和:“越国不是真心求和,越国的文种知道您争强好胜的心意,所以故意谦逊地说你爱听的,他们是想让我们耗费力量去和中原诸侯称霸,以坐收渔翁之利。越王勾践是个爱护百姓地君主,大有蒸蒸日上地气势,等越国强大了,我们就没法对付了。”吴王不听。在将要歃血为盟的时候,越王勾践让诸稽郢推辞说:“如果盟约是有用的,那么我们之前签订的盟约还在,如果盟约没用,你们之前用武力就行了。”吴王竟然同意了,所以这次讲和连盟约都没签。

            《国语》部分到此结束,接着是从《公羊传》中选的三篇,第四十六篇是《春王正月》,这篇文章也是《公羊传》中的第一篇,公羊传都是微言大义的议论文,风格和前面的完全不一样。此篇对应春秋经文中的第一句“元年,春王正月”的解释,关于这句话的讨论和解释,两千年来有很多很多,在此我只简单翻译本文。元年是国君即位的第一年,春又是一年的开始,王是指周文王,为什么先说王再说正月,因为是周文王确定的正月。王正月就是说天下一统,必须按照周朝的制度来。鲁隐公不能用即位这个词,因为隐公终究要把国家还给桓公的。桓公才是正统的即位者,因为他母亲是正室,所以桓公才是嫡子,隐公虽然年龄大又贤能,但也不能坏了“立嫡不立长”的规矩,因为桓公年龄太小,害怕大臣不会忠心辅佐桓公。周朝的嫡长子继承制就是在嫡子中选年龄最大的,以嫡系为第一要素,不考虑继承人的年龄和才能。此篇就这样结束了,阐述了周的继承制度,鲁隐公和鲁桓公的故事挺有意思,在第六篇《臧哀伯谏纳郜鼎》中讲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古文观止》读书笔记(九)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zixm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