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知道 少烦恼
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
这两句话,“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他说我们生命是有限度的啊!学问知识是无穷尽的啊!拿有限度的生命,研究那个无穷尽的知识,多危险啊!白居易写了一首诗讲老子,“言者不如智者默,此语我闻于老君”,言者不如智者默,没有智慧才说话,真有智慧不讲话了。白居易讲这一句话是老子说的,“若说老君是智者”,那么老子说这个话,他一定是大智慧人,“如何自著五千言?”他怎么还写五千言《道德经》呢?你既然说不说话是大智慧,你为什么写一部《道德经》,写了五千言?
“已而为知者,殆而已矣。”以有尽的生命,跟着无穷尽的知识后面追,这是很危险的。知识是无限度的唷!我们拿到一点点知识,自己认为学问了不起,“已而为知者”,自己认为是智慧很高,有了不起的学问,这是一个自找麻烦的危险分子,“殆而已矣”。这话真有道理,道理是什么?学问到了极点,道理都明白了,要能“入乎其内,出乎其外”。进得去跳得出来,然后把自己脑子中一切书本丢开了,成为白纸一张,到这个境界时,可以养生了,可以谈道了,可以学禅了。所以经常有许多人说禅,站起来跟我讲:老师啊!你不要叫我们看书嘛!我说不行啊!你学识不够。他说那个六祖呢?一个大字不认识呀!我说你该不是七袓吧?六祖以前没有六祖,六祖以后也没有找到七祖啊!六祖是六祖,你是你啊!那么六祖总不会超过释迦牟尼佛吧!释迦牟尼佛从小到大,世间学问都学遍了啊!你为什么不学释迦牟尼佛,而一定要学六祖呢?所以庄子讲这个话是对的,学问到了最高处,然后把所有的学问丢下来,那才是高明的人。自己没有学问,本来是一张黑纸,冒充一张白纸是不对的。
讲到养生,民间有两句话,
“知事少时烦恼少”,知道的事情少,烦恼就少。“识人多处是非多”,认识人太多的地方,碰到就讲是非嘛!可是这些话,我们几十年肚子里知道,嘴巴不敢讲,太消极了一点。但是话说回来,为了养生的话,这两句话真是名言,也是《庄子》里出来的道理,所以知识越高痛苦越深,学问越深烦恼越大。这也是深深体验到的,有时候自己看到书啊!恨不得把它烧掉,就是被你害的,但是书并没有害人啊!历史上南北朝的梁元帝,最爱读书讲书,最后亡国了,十四万卷的图书,用一把火烧光了;他说我读书几十年,结果还弄得亡国,都是被书害的。你说他笨不笨!所以学问并不害人,要懂这个道理。
“生也有涯,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矣!”这个道理就是说,人如何做到少烦恼,因为知道得越多,烦恼越深。《菜根谭》的原文有几句话:“涉世浅,点染亦浅,历事深,机械亦深,故君子与其练达,不若朴鲁,与其曲谨,不若疏狂。”“涉世浅”,年轻人刚刚出来,入世不深,污染也不深;“历事深”,人生经历的事情太多,机械亦深。这个机械,就是代表那个有心计较的妄想,所谓机关用尽,那些烦恼也越多。所以他下面说的:“故君子与其练达,不若朴鲁,与其曲谨,不若疏狂”,就是我们普通喜欢讲做人,人生经验都要通达,但反而不如有些地方马虎一点的好。
练达这个话,《红楼梦》这本书就有,《红楼梦》的主角贾宝玉,这个活宝,不大肯读书,他的父亲在他书房里挂了一副对子:“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实际上这两句话,一个人一辈子的修养如果能够做到的话,就是非常成功了。世事都很洞明,都看得很透彻,这是真学问;练达就是锻炼过,经验很多,所以对于人情世故很通达,这是大文章。真洞明,真练达了,就会由极高明而到达平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