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父母的黄金期只有10年。
孩子18岁就步入成年。而“青少年时期”已经是“儿童后期”,接近成年人。时间越往后,就离父母越远。
虽然如此,父母的教育依然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2017年,16岁的武亦姝在《中国诗词大会》第二季大放异彩,一路过关斩将,最终夺得了总决赛冠军。
2019年,她又以理科总分613分(上海高考满分660分)的成绩,被清华大学新雅书院录取。
这么优秀的女孩背后,自然有一对优秀的父母。
为了教导女儿,武亦姝父母放弃了玩牌玩手机,带着女儿一起读《二十四史》、《山海经》、一起角色扮演名著情节、一起玩成语接龙、读古诗词......
武亦姝的爸爸武雷更是在每天4点半下班后把手机关机,专心致志陪女儿看书学习。
正是这样的深度陪伴,才培养出武亦姝这样的令人艳羡的孩子来。
这就让“寒门”父母们感觉很心塞:自己忙得几乎没有时间喘气,怎么有时间陪孩子呢?
其实,陪孩子的时间都是可以“挤”出来的,高山的《父母是孩子最好的玩具》一书中提到,真正重要的是陪伴的质量,而不是陪伴的时长。
要想做到深度陪伴,就必须避开以下两种“低效陪伴”方式。
陪娃时玩手机
带娃时玩手机,是很多父母都会做的事情。殊不知这样的陪伴,不仅是无效的陪伴,更是容易造成悲剧的发生。
家长屋外玩手机,婴儿游泳池内窒息 72 秒
4 岁孩子游泳池溺亡,妈妈在 2 米外玩手机
家长边看娃边玩手机,孩子被小区车碾压
孩子玩扶梯跌落身亡,妈妈玩手机浑然不知
爸爸沉迷手机,一旁女儿从三楼跌落重伤
……
这样的新闻,只看标题,都让人感觉惋惜不已。
是这些家长不够爱自己的孩子吗?不是的,他们只是因为玩手机成了习惯,总觉得新闻里的事情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但,这些意外一旦发生,造成的痛苦却是无法挽回的。
另外,父母是孩子的榜样,孩子会从父母这里学习很多东西。所以,一个沉迷玩手机的孩子的背后,总是会有沉迷手机的父母。
与其怪罪孩子老离不开手机,家长不妨戒戒自己的“手机瘾”。
陪娃时强迫孩子按自己的想法来
有些家长很重视对孩子的教育,学了一堆的育儿方法,甚至连怎么陪孩子玩,也找好了教程。
家长总是想,“我好不容易陪宝宝一次,总得教他点啥”。
所以总是忍不住在孩子玩的时候指手画脚:孩子想玩滑梯,偏偏为了锻炼他的胆量,让他爬高高;孩子要把积木堆成房子,非得鼓励他组装出形状出来 ……
殊不知总是让孩子按自己的要求来,其实是在破坏孩子的创造力,也不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
书中就提到这么一个例子:小丽是五年级学生,每天都要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作业,以及妈妈买来的练习题,周末按照妈妈的意愿去学舞蹈。在别人眼中,她几乎是一个完美的孩子,但是在一次夏令营活动中,小丽被劝退了,因为她根本不知道如何跟小伙伴沟通,总是动不动就跟周围的小伙伴发生矛盾……
压抑孩子的天性,势必会出现问题。
老被父母支配的孩子,也容易没有远见。
那么怎么做,才是高效陪伴呢?
最好的家庭教育,就是把家变成孩子的游乐场。
疫情期间, 河北保定定兴县候村营村的村民寇顺心和儿子,在自家库房里设计搭建起了有山、有河、有沟壑的沙盘模型,父子二人自编、自导、自演、自己配音、剪辑甚至还学会了抠像做特效,把他们玩玩具的过程拍成了“战争大片儿”。
寇顺心说,现在的父母要学会跟手机抢孩子。以前的两父子基本上不说话,但是经过了这段“陪伴”,不仅儿子变得开朗了,父子的关系也有了明显的好转。
有的家长甚至还在陪孩子的过程中,学会了技能,提升了自己。
妇产科医生吉田,不仅在陪娃的时候认真学习,还考上了哈佛大学。她的书《就因为没有时间,才什么都能办到》被大众奉为时间管理的经典。
有人说,这是一个“拼爹拼妈”的时代,确实是如此。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映射。父母的眼光,影响孩子的一生;父母懂礼貌,懂规矩,孩子也会受欢迎;父母优秀,孩子自会精彩;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
“每一个成人都应该记住,只有当他们的行为正直而高尚的时候,他所坚持的道德观念才能深入到孩子的心灵中去,并支配孩于的思想和感情。”
教育孩子要从更正自身开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