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事,总得有人去做,才看得见希望的曙光,才有成功的可能。如果沈从文先生不写湘西,过去的湘西还是过去的湘西,《边城》还是“边城”,有谁知道,还不默默无闻,孤居一隅。读莫言先生的书,我们知道中国的版图上有个山东高密,那里的人原来是这样生活的。红高粱原来是那样红,“青纱帐”里曾经演绎过那样的悲欢离合。许多人,一生名字传不出30里,为什么不是40里?步行的时代,30里正好是一个人一天的行程。许多地方,千百年来,名字传不出30里,道理也还是这样。
有了作家这支笔,情况就大为不同了。高尔基出生在伏尔加河畔的诺夫戈罗德镇,你读他最有名的小说《童年》、《我的大学》、《在人间》会发觉,那片长出他根须的泥土,总是在他的笔下如影随形。托尔斯泰、肖洛霍夫的作品也是这样。在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大地上,不论哪一片,都居住着人。有河流经过,有山峦耸起来,有木苍苍,有花艳艳,有草葳蕤,有炊烟袅袅升起,有牛羊在山坡上吃草,有吃喝拉撒,有婚丧嫁娶,是这一切构成了人间烟火,构成了凡俗的生活,构成了日子的细节。
一群作家,观察、研究、挖掘、开发,拿起笔来,歌颂家乡,书写这片土地上的人事物景。故乡原本只是一地鸡毛,零零碎碎,繁繁琐琐,一旦经了作家文字的提炼和提升,就会逐渐灿烂起来,灿然起来,变成一种明丽,变成一张名片。故乡原本只是一具骨架,就像一栋房子建起来的时候,不过是个毛坯,看上去尽是原始、尽是野性。它需要通过文学作品来进行粉刷,进行粘贴和装修,然后现出美观,现出舒适,现出自己的风格个性,然后人才能住进去,享受生活。
殷商时代的生活,是甲骨文承载起来的;春秋战国的生活,是诸子百家承载起来的;大汉的辉煌,是《史记》、《汉书》和汉赋承载起来的;大唐的厚重是唐诗承载起来的;大宋的繁荣,是宋词承载起来的;大元本不算什么,但仍然创造了属于自己的元曲;明清的文化高峰,体现在小说里。接下来就到我们今天,改革开放,我们迎来了盛世,生活在最好的时代,我们拿什么样的文学作品去承载这个伟大的时代?这也许不是一个乡村教师,文学爱好者思考的重大命题。但在文明社会里,思想无禁区,每个人都有仰望星空的自由。
在当今的文学天地里,无疑余秋雨是散文写作的一面旗帜,梁衡是散文写作的另一面旗帜。这两面旗帜不是一般的,是大纛,仿佛黄钟大吕那样。他们提倡写大事件,说大人物,讲大道理。余先生的作品我读过好些本,视野开阔,知识渊博,古今中外,信笔拈来,侃侃而谈。梁先生的作品,写大人物,写领袖,也写造林护林的小人物,还写山川古木。跟着梁先生的笔墨去旅行,会觉得自己来到一座奇异的花园里,让你见识到许多没有见识过的花朵。学习学习,实在值得学习。也许后人对这个时代的文学评价,大散文会是一种承载的力量。
过去的年代,杨朔是写散文的大师,我也觉得先生写的是“大”散文。歌颂社会主义,歌颂共产党好。他的《茶花赋》我还能背诵一些段落:“我不觉对着茶花沉吟起来。茶花是美啊。凡是生活中美的事物都是劳动创造的。是谁白天黑夜,积年累月,拿自己的汗水浇,像抚育自己儿女一样抚育着花秧,终于培养出这样绝色的好花?应该感谢那为我们的人。”后来,人们不再提起这位大师了。无非是说,杨朔的作品歌功颂德,背离了生活的真实,把时代的苦难置于一旁,尾巴太过亮色了。我倒觉得,这没什么的。任何一个时代,都希望作家能传播一种正能量,让读者能从自己的作品里读到希望,看到希望,进而生出美好来。难道说作家要宣扬悲观厌世才好吗?
我在“头条”上有个专栏,上去发的就是散文。和上面所说名家写的正好相反,写的是小散文。内容全是乡土,一物一景一事,有的是回忆过去的生活,有的是观察现在的生活,有的是对生活进行想象,把她们用文字加工整理记录下来,表达出来,抒发情感,对这片生我养我的红土地表达真挚感情。可点击率并不高,读的人并不多。我反思,是我的散文没有写好。我不过是文学园地里的涂鸦者,一名新手,来这里不是想崭露头角,不是想成名成家,不是想获得什么轰动效应,更不是想当网红。我不过是卧龙岗散淡一山人,用笔来寻找幸福,用笔来自己逗自己快乐。
我一辈子经历的生活全是小。泸西这片土地仅只1674平方公里,45万人。相比全国14亿人,简直微不足道;相比全世界70多亿人,沧海一栗。和我打交道的全是小人物,我经历的全是小事情,我过的日子全是小生活。只是我想,普天下人过的,和我一样,大致就是这种日子了。至于党政大事,军国大事,那是国史馆,党史办记录的。一个底层的人,又怎么会了解得了。因为自己只有普通人的小生活,我的笔只能写这些小,记录这些小,歌颂这些小。我曾一度有些悲观,我用文学来升华提高普通人的小,升华提高这片土地上的庸常和日常,有意义吗?可自己没有那些高大上的生活啊,写不出高大上的篇章啊,徘徊动摇,是不是停下笔来,就不写了?像历史上的班超那样,投笔从戎,保家卫国。可惜“廉颇”老也,只是志在千里。
后来,我想通了,大路朝天,各走一边。你写你的大散文,我写我的小散文,写好了就好。《古文观止》是传世名作,220多篇选文,三分之二是小散文,后世也没有拒绝,照样接纳。我的家乡,有火热的生活,有厚重的人文积淀,有美丽的山川风光,有丰富的物产,有勤劳勇敢的人民,有欣欣向荣的经济。总得有人去书写,总得有人去擦擦这些星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