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号——4月1号,我参加了徐西森教授为期三天的《青少年心理发展和成长工作坊》。
徐西森教授,高雄某大学教授,台湾心理咨商协会前会长,著名青少年心理专家。他的课风趣幽默,深入浅出,三天的工作坊,他与美籍华人叶雯霞教授合作,给我们奉献了一场关于青少年心理辅导和正向教育的知识盛宴。
具体收获主要是三方面——专业知识的迭代,实操能力的提升和教育魅力的感染。
工作坊上,两位老师传授了诸多的专业知识:
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性规律;
布鲁姆教育理论的深层内涵;
DISC性格分析工具……
这些理论,破解了我在日常里工作实践的种种迷惑,并且一下子快速的把日常工作中的各种经验串联起来,有一种醍醐灌顶的顿悟。
比如,在我日常的班主任工作中,我喜欢和学生在交流过程中采用拍拍肩膀,摸摸头等方式表达情感,这对于绝大多数同学来说,都能让他们感受到老师的关爱,对他们滋养很大。
然而班里有个内向叛逆的男生,对此却非常抗拒。我记得,在某一次跟他谈话之后,他所流露出来的思想非常正向。我下意识的拍了拍他的肩膀加以肯定。他却下意识的躲闪。原先非常顺畅的交流一下子陷入尴尬,没能够顺延之前的走向。
在随后的反思中,我以为这是学生性格的偏差。学习了叶文霞老师的“DISC性格分析理论”之后,我一下子找到了这个问题的答案——各种不同的性格,在思考,做事儿,人际交往的方式上都有不同的喜好和禁忌。这是由学生自身的基因以及后天环境养成的固有模式所决定,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他的固有的程序。在disc理论中,这个孩子属于C型人,这类孩子不喜欢身体接触,更喜欢独自向内的沟通和思考。
所以做教育工作时,要遵循学生自身的需要和规律。正如不能像栽萝卜的方式去种牡丹。接纳顺应本然,其实就是一种顺势而为的人本主义教育。
且这些理念可以推广的日常的人际交往和工作生活中。从这个角度上来看,这堂课不光提升了我的工作能力,还活化了我的整个认知系统。
在实操训练中,徐西森教授对于各种理论的落实手法,动态座位法,集体表演法,游戏体验法……让我受益匪浅。任何的教育内容,如果不能落实内化成学习者的能力,就只能是泰戈尔诗中的飞过,不留下一点痕迹。这是我目前所关注的,在徐教授的课上,得到了醍醐灌顶的点化。
除此之外,我印象最深是两位老师敬业的精神,风趣幽默的表达方式和谦和有张力的性格。这些作为老师的人格魅力的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影响,可以说是真正“润物细无声”的教育至高境界。
学然后知不足,这是我这次工作坊的重大感悟,它促使我用更敞开的心态去学习和成长路。作为一名老师,“吾将上下而求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