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孩子如何思考》-第8章 道德的起源:共情与规则

《孩子如何思考》-第8章 道德的起源:共情与规则

作者: 张颖_Grace | 来源:发表于2020-06-14 19:02 被阅读0次

    终于来到了全书最后一章,也是全书论述最长的一章。这一章探讨同道德相关的哲学问题。通过观察孩子来讨论道德,读来还是非常有启发的。

    孩子是如何形成道德观念的?大致分这么几个阶段:

    孩子从出生起便已经具有共情能力,共情是从模仿开始的。新生儿模仿成人的面部表情,表情反应了情绪,小婴儿逐步学会识别他人心理,构建心理的因果关系图。

    当孩子逐步了解了心理的工作模式后,他们会假定自己的心理活动原理和别人的一样,反之亦然。比如孩子会坚持让妈妈玩自己喜欢的玩具,因为他认为他喜欢的妈妈也喜欢。他不喜欢吃的西兰花,妈妈应该也不喜欢吃。

    进一步,孩子会逐渐意识到别人会同他有不一样的感受。他觉得咖啡很苦,不喜欢,可妈妈喜欢。再进一步,当你不小心划破手指时,孩子会跑过来帮你吹吹,因为他觉得你会疼。从他人角度来思考,对他人的情感感同身受,这是共情。

    共情是形成道德的基础,但道德又远远超越共情。它表现在除了对别人的痛苦感同身受外,还会想办法缓解他人的痛苦。这时反事实思考能力就相当重要了,思考世界的各种可能性,选择做什么和不做什么来让自己关心的人获益,缓解所关心之人的痛苦,这是一种对道德的理解。

    但个体对他人的关心是有限度的,看看那个神奇的邓巴数。所以自然地每个人会把人群分为“我关心的”和“我不关心的”。即使是很小的孩子也能划分出熟悉的人和陌生人;我喜欢的人和我讨厌的人等等,所以“我们”和“他们”的对立永恒存在。从历史上看,大多数的道德进步都涉及扩大我们道德关怀的圈子。

    如何扩大你的“道德关怀圈”?走出去,多同不同圈子的人交流,多认识不同的人去了解不同的风俗、思想、喜好,当你对对方熟悉后,你的圈子就扩大了,在面对不同人群时你会更包容。

    对于“我们”和“他们”的划分再多说两句,这种划分并不需要非常充分的理由,在很多时候可以是完全武断,毫无依据的分组。比如说不同的T恤、口音、头发颜色、肤色、兴趣等等。对这个话题感兴趣的推荐阅读何帆老师的读书俱乐部中“我们和他们”那个单元的文章。

    说完共情再来聊聊规则,为什道德会同规则相关?这一章里有段话是这么说的:“人类为了让更大的群体获得利益而采取一致行动的能力是我们最大的进化优势。这种能力取决于人类制定和遵守规则的独特倾向。”这个观点也是很意思啊!没事儿可以多琢磨琢磨。

    其实观察下自家的孩子,就会发现孩子的确相对大人来说更会主动遵守规则。无论是由权威制定的规则,比如家长和老师;还是同伴间协商后制定的规则,孩子一旦接受,就会努力遵守到底。看看游乐场秋千后面孩子自发排起的队伍就知道了。

    当然孩子也不是规则的盲从者,看看晚饭后小区广场上一起玩耍的幼儿园孩子们,一开始三四个孩子发明出一种游戏规则,随着游戏吸引到的参与人数的增加,游戏规则也会根据所有参与人员的意愿而调整。

    原来,那些我们以为是专属于成人的特质,其实在我们是孩童时就已经具备。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孩子如何思考》-第8章 道德的起源:共情与规则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zrfx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