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看了那么多书,行那么多路,读那么多经,还是绕不开那个华盖

看了那么多书,行那么多路,读那么多经,还是绕不开那个华盖

作者: 停止与奔跑 | 来源:发表于2018-08-21 15:54 被阅读40次

文/广羽

1

最近的两件小事,让我突然醒悟,无论看多少书、行多少路、读多少经,我还是以前那个“我”,固执而一如既往的“存在”,华盖星依然一直照耀着我一步一步前行。

小时候,家里书少,而爱好看书的我每逢寒暑假,看完自己家仅存的几本外,就缠着五叔看他的八字命理书,似懂非懂间,渐渐有种恍惚的感觉。这命理八字不就是古代的阴阳哲学嘛,如五行金木水火土相生相克、相辅相成,在五行抽象的特质归类及相关性的推理中,形成一种模糊性的门类,不可检验,但不时却有应验。跟中医一样,都说中医是门伪科学,但有时候效果却出其不意的让人瞠目结舌。家里曾有个表弟,高考那年学业紧张,却不合时宜的得了肾结石。家里着急上火地到处募求名医激光碎石,但一番番折腾,石头是碎,但大石头化小石头,就是排不出来。眼看就要高考了,该用的西医手段也用了,事情还是解决不了,最后抱着死马当成活马医的心态,让我父母找一副打石药。祖上传下的打石方子很怪异,要什么屋檐滴水下的什么草,枫树上长出的紫书叶,反正七七八八,怪异得很。但药效却是杠杠的,服了后,石头排出来,到现在都没复发。所以说中医非科学,有时却很有效,命理八字也一样,说是迷信的东西,有时也指点迷津,引人向善。

看命理八字书久了,便缠着五叔给自己算上一算。五叔在老家当地小有名气,闲着时便给我算上一算,权当游戏。具体算出了什么,也记不得了,但对“午年支见甲戌柱,命遇华盖”一言记忆犹新。为什么单就记住了华盖?应该是初中语文课本上鲁迅的诗《自嘲》太有意思了:

       运交华盖欲何求,未敢翻身已碰头。

  破帽遮颜过闹市,漏船载酒泛中流。

  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

华盖便是这个华盖了,直觉便不是吉祥的东西。后又翻阅了一些命理八字书对华盖的解释,原来华盖星是中国天文中的星官之一,在紫微斗数中,代表孤傲、孤寂、超然的命象。《卦辞》上说:“华盖星甲木,阳木,主孤高,有科名、文章、威仪,入命身宫,宜僧道不宜凡俗。”看起来也不错,但“华盖”是颗特立独行的星曜,流年遇“华盖”又逢煞的话,常会突然地意志消沉且精神苦闷,所以是颗令人又爱又恨的星星啊。当然华盖就华盖吧,当时看待命理纯粹当哲学书看,所以具体怎么都无所谓了。

然,这么多年过去了,偶尔的两件小事,让我惊讶地意识到,我还是当初的那个“我”,“我”一如既往的存在着,无论看过多少书,遇过多少人,读过多少经,我还是“我”,孤僻、清高,华盖高照。

2

单位有个女同事,近50的样子,因为当年竞争上岗不如意导致神经错乱,认知出现问题,其实挺可怜的一个人,不光基本毁了家庭的天伦之乐,在单位也弄得鸡飞狗跳,而她本人内心看得出也是十分煎熬,有一段时间因闹得离婚还跳地铁寻短见。就这么个可怜的人,同事间本该多多照顾,但她扭曲的认知和攻击性的言语,实在让同事爱不起来。这不,秋天来了,又犯病了,见了人横眉冷对,对我也很莫名的颇有意见,而我竟然找不到原因。比如有次同事来办公室办事,良久没人倒茶,我见茶几上有一新纸杯,便拿起说,“喝茶还是白开水呀”。结果该女同事一把抢过,“你怎么这么烦啊”,尔后竟自倒茶去了。我傻愣了一把,无言笑笑,我即使真想计较,也找不到路径。

其实这么个可怜的病人,何必跟她计较呢?就像你会跟个孩子去计较吗?因为认知的能力和水平不在一个层次上,高层次的俯看低层次的,当然是见过高山的风光,对丘陵则一笑而过了。但是具体落到这病人身上,凡人食色男女还能做到风清气朗吗?前几年,该女同事一直针对另一女同事恶意攻击,当然在她本人看来并没有恶意,因为她本人并没有意识到其扭曲的认知,她臆想出来的事情在她本来看来都是万分真实的。所以她一而再、再而三的恶劣攻击,竟使另一女同事低沉了好几年。谎言说千遍就成了真理,不计其数的恶意的攻击甚至连攻击的对象也会成为凡人茶余饭后的谈资,这种无形无妄的压力,可想而知有多么恐怖。

而今,这种攻击落到我头上了,我无意与之计较,但潜意识却出卖了我。在她恶意的“哼哼”中,我无法变现出雍容的宽和,对她大方的说声“hello”;在她对我表现出十分厌烦的神情里,我无法和颜悦色的请她品尝从家乡带来的特色果点;在她无视的眼神前,我竟无法当这一切是不真实的发生。说白了,我竟然在跟一个病人计较,我在跟一个并不真实的意识计较,想到这里我竟有些悲哀了。

记得多年前,有个浑身长刺的同事,依恃自己小有能力,到处指点江山,激扬文字。而我那会年轻也是血气方刚,有些争辩无形中刺伤了人也不知道,而后听人说起该同事背后说我不是。我竟没有任何的生气,见到他也大方的打招呼,全当他背后的说道不是个事。或许我的潜意识里已经当他不是个对手了,他的所作所为让我藐视,我可以在内心居高临下天高云淡地看待他。

但是,如今这病人同事,我却计较起来。究其根本,我的潜意识在计较这种没来由的恶意,因为这种无妄的恶意严重的伤害了我的尊严了吗?而这种不存在的意识真能伤害到“我”的真实吗?正常的人生攻击,我风轻云淡;这不真实的攻击,我却毅然当真了。

3

前几天,有同事因小孩高考高中榜首请大伙下馆子,我有幸也在邀请之列。然席间的主题却慢慢地不经意的变化了,恭喜之声少有,而觥筹交错却频繁从领导开始进而及于其他,这于我是极不适应的,因为内心极排斥这种在我看来十分虚伪的做派。因为在跟至亲至爱的人一起吃饭时,会频频举杯敬酒吗?在于亲朋挚友吃饭时,会这样频频举杯敬酒吗?当然不会,这敬酒带着“政治”的意味,因为这敬酒不是围绕主题从东家开始,而是另有目的从领导看级别开始。席间的几个小年轻成熟得让我瞠目结舌,频频举杯,舌灿莲花,恭敬之色洋溢在整张脸上,这成熟的做派让我汗颜。我仿佛置身在一个与我极不相干的世界里,这是一个真实的世界吗?也许在他们眼里,这再真实不过了,这就是真实的世界,他们穿梭着举杯,洋溢着的活力,都无比的真实,虽然我极不相信他们内心是真实的,因为如果真心,为啥只从领导开始?而整个席间,我是个极不相称的另类,我就坐在那里,不举杯,不敬酒,只夹我的菜,吃我的饭,偶有人来敬酒,就喝我的酒,几杯下肚,面红耳赤,更不想言语,只是看着他们笑着打趣。

有人说,看着周围优秀的年轻人,才觉得自己突然老去。而我看着这些年轻人进职场,当年的青涩,突然如此成熟优秀,突然地我觉得自己老了,原来我呆在自己的世界里太久了,不曾到外面看一看,瞧一瞧。

是否真是这种频频举杯的虚假让我排斥?思前想后,突然间我明白了,并不是虚假的做派让我排斥,而是我习惯在自己的小世界里折腾,以为自己的小世界里的真实才是世界应有的真实,实际这是我自己自认为的应然状态,并非是世界真实的本然。换句话说,实在是我不大喜欢跟外界打交道,因为我想知道的基本我都知道了,想知道而不知道的事情问其他人也白问,此外不着边际的寒暄问候,于我的认知世界则是多余的。所以,虚假的做派并不是我排斥外界的真实理由,而是我的世界本来就一直在独立于外界,我固执的守着自己的小世界,不想到外面看一看,瞧一瞧,才是我“茕茕孑立,形影相吊”的根本原因。

实际上,历代遗留下来的饭桌交际是最有效的交际场所,频频举杯即使是虚假的做派,但与交际而言,表达交往的用意而言,却是无比的真实,而我竟纠结举杯之人内心的真实与否而得出其做派是否虚假的结论是否有些轻言妄议呢?饭桌的交际实在是千百年来最为有效的交际,频频举杯也是最实在的交际规则,这是经过千百年来考验的规则,实在容不得我一声虚假的做派可以否认的。就像正常人的娶妻生子一样,曾有人问边区贫困人的放羊娃,“放羊做什么?”

“生许多小羊。”

“生许多小羊干什么?”

“攒钱娶老婆。”

“娶老婆干什么?”

“生娃。”

“生娃干什么?”

“放羊”

……

其实人生放大了就是无限的循环,这个循环找不到出口,也没有明确的所谓意义。有的人正是因为人生这种单调的循环自杀了,因为找不到意义的标签。但是,娶妻生子,子又生孙,孙孙子子,正是大多数人的人生幸福,也是多数人人生获取最大幸福的基本规则,脱离了这个基本规则,更难找到人生的幸福,更别说意义。所以饭桌的交际于我也是一样,其本质就是一种最可行的交际规则,而我竟以虚假做派而排斥它,然真实的原因并不在于此,而是我本来就在排斥这个世界。

4

蓦然回首,原来当年的华盖之说一直存在,当年的不以为然,现在却惊醒原来一直都是这样,我一直都是在“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冬夏与春秋”,华盖星一直高照我前行。华盖就真的成了我固守小“我”的原因吗?细细回顾,小时候确实不大爱串门,不大喜欢往人群里钻;工作后,除了工作上的事情,也不愿像过家家似的串门。串门在我看来并不是件要紧的事,甚至是无所事事的表现。所以空闲的时候,我都一般独自一人在看书,从小时爱看三国水浒,到金庸武侠,再到文学名著,进而只看哲学社会学历史类书籍。徜徉在书海里,我自得其乐,旁人自然不解其味,甚至另眼看待。看书多了,虽没行过万里路,但也增长了见识,知道了很多奇奇怪怪的故事,知道了很多道理,了解了历代天才人物如何看待眼中的世界。从古希腊物质哲学世界,到近代认知哲学世界;从古代老子孔子等先贤的古朴哲学世界,到佛陀的五蕴皆空世界。道理懂了很多,各有出处,归结到一句话,则是金刚经里说的“一切贤圣皆以无为而有差别”,所有的道理都是相通的,一致的。说到底,这个世界,其实就是人眼里的世界,所以归根结底也是个认知的世界,即我们认识的世界,是由人认知构造出来的世界,你所谓的真实,并不存在。但是作为人都执迷于自己认为的“真”,而不断的在内纠结,在外争斗。回到我本心,则是我依然纠结于一个病人对“我”尊严的伤害,执拗于虚假做派而拒绝“我”去周旋。尽管看了很多书、行了很多路、读了很多经,懂了很多道理,我却依然还是那个多年前的“我”。

5

曾经看过台湾一位培训大师的演讲视频,他说“有的人在搭桥,而有的人在砌墙”,搭桥的与人行方便,朋友遍天下;砌墙的,把自己砌在里边,出不了,外面的人进去不。但不管搭桥的,还是砌墙的,都乐此不疲的为过好这一生奔忙。《大学》里有句名言“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每一天都是新的一天,上天不会亏待努力地上进的人。即使依然还是多年前那个“我”,依然还是要努力过好每一天。关键在于是否有敢于努力的勇气,是否有突破那个旧“我”的勇气。

而这个旧“我”在心理学领域或可叫做舒适区,指的是一个人所表现的心理状态和习惯性的行为模式,人会在这种状态或模式中感到舒适。在这个区域里,每个人常常感觉放松,不愿被打扰,有自己的节奏,有自己的做事方式,有自己的为人处世模式。例如,有的人有强烈的利他意愿,有双赢思维,善于协作增效;而有的人不愿和陌生人交谈,不愿被人批评,不愿按规定时限做事,不愿主动关心别人,总之每个人都处于一个只属于自己的领地。一旦走出这个区域,人就会感到别扭、不舒服,或者不习惯,不安全、焦虑,甚至恐惧。就像有人习惯左手拿笔写字,突然让他右手写字一样。

那么走出舒适区,就成了扬弃就“我”,达到新“我”的必有途径。人适应外界的潜力是巨大,舒适区的突破意味着打破习惯,扩大行为范围和适应范围,在更大的范围内感到自在。

人们对于舒适区的改变有着一定的适应性。好比新买的鞋穿着很夹脚,穿多几天就会开始感到舒服了。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原来这么多年来,我还是那个“我”,不过是一直在自己舒适区内打圈圈,虽然懂了很多道理,但都流于肤浅,并没有内化到骨子里去。所以人不仅要知,更在于行,行动起来永远都是第一位的!

相关文章

  • 看了那么多书,行那么多路,读那么多经,还是绕不开那个华盖

    文/广羽 1 最近的两件小事,让我突然醒悟,无论看多少书、行多少路、读多少经,我还是以前那个“我”,固执而一如既往...

  • 2018-05-30

    每日悦读 书本:《在耶鲁精进》 篇章: 跳着读 收获和感悟: “如果我读了那么多书,走了那么多路,却依然过不好自己...

  • 读过那么多书,走过那么多路,懂得那么多道理,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 0815晨读感悟:光学习不运用都是假把式

    书是拿来读的,知识是拿来实践的,语言是拿来用的。报了那么多课程,看了那么多书,懂了那么多道理,人生还是没有改变。那...

  • 无标题文章

    看了那么多书 读了那么多字 经历了那么多事 还是看不穿生活真实的模样

  • 过去已过,未来未来

    看过那么多书 说过那么多话 走过那么多路 做过那么多努力 却依然过不好这一生 …… 今天心里难受 连老天也哭了 天...

  • 你了解那么多干什么?

    日渐明白,你走那么多路、看那么多书、认识那么多人,了解那么多事,并非是为了证明你多高级、显得与旁人多么与众不同,只...

  • 成长 | 怎么才能做到持久改变?

    导语听了那么多道理,喝了那么多鸡汤,看了那么多书,做了那么多努力,为什么你还是没有改变?根深蒂固的“思维定式”,左...

  • 我看过那么多书 却还是读不懂你

  • 镜子|《洋葱阅读法》第六章 掘金匠人:深度阅读

    #三人行读书会plus# #每周一本书# 1)什么是深度阅读? 我们参加那么多课,报那么多班,读那么多书,最终的目...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看了那么多书,行那么多路,读那么多经,还是绕不开那个华盖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azrji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