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碗兰州拉面,做面的师傅抡圆胳膊“拉拉扯扯”,胳膊上下摆动,面条从师傅手中由粗变细,由短变长,撒上葱花配上几片牛肉,一碗面条喷香可口。中国人讲究吃食,一碗合格的兰州拉面,需经近50次的拉扯面粉选择高筋粉; 和面、醒面,这些步骤一步不能含糊。
说起“拉扯”,中国人拉扯的不仅仅是简单的面条,更有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怀。
大年三十,隔壁或有人独居在家,子女没能回来,邻居热闹的一大家子就来上门请客,上演一场“拉扯”好戏。请客人热情真诚:“多个人多双筷子的事,刚好家里的菜吃不完免得浪费。”请客人的“请”,请的自然,为避免对方的尴尬,辞令包涵的是,你就来我家吧,不要担心给我家里添了麻烦。对于被请人客人总会婉拒:“我家做好饭了,吃完要早点休息,我腰不好…腰不好”最后被请客人“拉扯”着到家中吃饭。被请人拒绝,拒的是,怕给别人家里添麻烦,别人一家子的共享天伦之夜,多了一个外人怕是让别人家里添了些不自在。拉扯间尽是中国人为他人着想的善良质朴。
包红包的时候,门口的“拉拉扯扯”是家家必上的戏,长辈拿着用红纸包好的红包,往往包个吉利的数字,硬往晚辈的口袋里塞,晚辈往口袋外面推,拉拉扯扯,拽不到人就拽衣服,拉不到口袋就拉帽子有时争得面红耳赤,不了解的人以为这是家长在教育孩子。晚辈的拒绝,是因为我已经长大啦,经济已经实现独立,好意我收下,但是您的钱财也是血汗钱。中国人爱财,但取之有道。包红包的人“给”是因为无论你多大,在长辈的面前你都是孩子,小小的红包饱含着对晚辈的祝福和期盼。
独子考上大学,去外地读书,中国人会请上几桌酒席,旁边的人议论纷纷,都会说:“这孩子啊,是他妈妈一手“拉扯”到大的,现在出息啦”。是啊,从呀呀学语,到蹒跚学步再到考上大学,母亲在中国孩子的世界里几乎扮演着超人的角色,大多数中国式母亲没有爱好,甚至有些都没有工作,就任由自己作为养分,滋养自己的孩子茁壮成长不求回报。此时的“拉扯”是母亲那无私的奉献,是母亲手上永远断不了的缝游子衣的线。
中国人的拉扯,却也不是婆婆妈妈。近代中国,经历了多次残酷的战争,中华民族自强不息,英勇奋战。前线一来战报,就意味着贫弱的中国要献出一部分人的生命。这时候,父子同征的,儿子留下,父亲上场,兄弟同征的,弟弟留下,兄长上场。生离死别的时刻,抱着自己的亲人诉说不舍,拉住自己的家人,要求自己去打仗,此时的兄长说,“你就不要再“拉拉扯扯”,爹娘还要你照顾,我是长子这是我应该承担的责任!”哪怕战场的
硝烟会吞没他们的生命,此时的“拉扯”说到底是不忍手足骨肉忍受灾难,宁愿自己牺牲。中国的豪杰很多,替服从军的花木兰,带兵征伐的妇好,他们的萧洒,在今日的史卷也留有姓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