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需要文化的支撑, 教育更加如此。一种教育必然需要相应文化背景的全面滋养, 需要本土文化的悉心呵护, 那才是全方位滋养一个人的精 神生命、发育人生各种细微情感的沃土。乡村儿童不仅仅生活在教师、课堂、书本所构成的知识生活之中, 而且同时生活在乡村社会生活秩序与乡村文化底蕴无时无刻的渗透之中。电视传媒以及各种以城市为中心的外来文化价值的渗透对原来乡村文化价值生活秩序的冲击, 中年父母在乡村儿童成长过程中的缺席, 乡村文化精神的整体失落, 必然导致乡村儿童精神生活的贫乏。加上乡村教育本身的落后, 根本不足以积极应对、消解这种贫乏, 这样的结果便是乡村儿童精神生活本身的荒漠化。大量的乡村少年不爱读书, 厌恶读书, 对读书失去了一份美好的情感。这其中绝不仅仅是一个读书的问题, 也不仅仅是个别孩子因为家庭或者智力原因不爱读书, 而是涉及乡村少年生命存在的根基的问题。说得严重一点, 他们生存的精神根基正在动摇, 或者说早已动摇。他们就像精神上无根的人, 就像漂浮的影子, 在乡村社会的时间与空间里游荡。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