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想象中乡村学校的样子甚至是乡村教育是怎样的?乡村学校带来的教育应该是怎样的?乡村学校承担的仅仅是教育么?
看这篇文章之前,先给自己三秒钟,你心中的答案。
今晚,定标电影院——一个人的课堂
如此多的人在关注乡村教育的发展 留守孩子的未来让人看着难受,明明的不幸也是中国乃至世界现有的。当那支敲了50年的铁杆子不再有声音,这个村子的灵气也随之消退,再接着就会是整个村落的消亡。
那么费孝通曾经为了挽救乡土中国的认真和较真就很让人疼惜了,乡土中国这本书给社会发展带来的反思,甚至是教育上的本土化和乡村孩子相比下同龄城市孩子曾没有的珍贵记忆,从土里长出过的光荣历史和珍贵精神气息将会是整个中国的温暖。
电影使人感性冲动,也使人警醒,从电影回归到现实,回归到最初的问题。
你脑子里曾那么一瞬闪过的乡村学校是什么样的?
一个人的课堂 一个人的毕业典礼是这样么?
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6的调研数据显示,我国目前共有不足100人的小规模学校126751所,其中不足10人的乡村校点达3.39万个。
总觉得世界离你很远的时候,其实它就在你身边。当县域义务教育均衡问题还未彻底解决,非均衡化遇上城镇化,问题是越来越复杂。并且城镇化的快节奏已经让我们开始心浮气躁的追名逐利实现人生价值的时候,仿佛这些励志鸡汤将乡土回归看成了一种笑话。
可为什么我们国家一再强调要打好落实乡村教师支持计划攻坚战,有力支持乡村振兴战略 。为什么让美国从19世纪末都开始的“农村学校合并运动”在经历了100多年实践洗刷过程中,又在2000年开始进入了小规模学校的复兴阶段,《不让一个孩子掉队》的政策是社会现实需求给予的真理性方向。乡村教育应该立足现实 着眼于未来,想想几年 几十年以后它该有的样子。
乡村教育是怎样的?应该是什么样的?
是语文数学霸占式课堂上,那种教科书式的你读我读大家一起来读?
时代早已不是当初,我们脑海中恶狠狠缺失的课堂上的童年早已是新的模样。甘肃,取自古代甘州(今张掖)和宿州(今酒泉)的首字,这个在大部分人心中的苦寒之地,闭塞之地,却继承了耕读第的古风,打破环境上的闭塞,开启信息化时代背景下的制度创新,富于民族内涵的乡土教材,互联网+教育的鲜活生机。
如果说互联网让一张课表解决了万万千千乡村学校开不全开不齐课程的问题,那么甘肃省定西区自运营模式的“阳光课堂联盟”是运用互联网赋能乡村教育的升级版双师课堂。
因为他们跟上了时代,愿意去创新,从机制上的教师走教实践性的解决教师不足问题,到抓住互联网契机“沪江互+计划”大课表,从互联网+教育信息化的创新型路径上,解决课程紧缺问题。线上线下的同时发力,甘肃省的黄土高坡却成了他们引以为豪的最美风景。
甘肃省定西李家堡学区的“共享阳光课堂联盟”的成功和央视报道不是偶然,是他们看到了乡村教育背景后的症结所在。
甘肃省像更多地区一样,在政府大力支持的“三通两平台”政策落实中,宽带校校通 班班通 人人通 的比例平均已经达到了80%,这样的互联网普及水平够可以了,为什么还是缺资源?
甘肃省教育厅原厅长王嘉毅说“尚未在共享机制上找到好的途径,共享的前提是具备一定的互联网素养”,我们教育工作者没有改变旧的认知,系统化的互联网思维还是不够,更不会构建属于甘肃省本土化的适合孩子们学习的教育课程和项目运营。
乡村教育的未来发展,更多是教师的改变,为教师赋能,让互联网思维和应用真正驱动乡村老师和乡村教育。让教师支教 教师轮岗以及上岗的特岗教师们 真正发挥更大的价值和尊严,给予老师们 现代所有年轻人都想有的价值实现和成长进步。让乡村孩子们能够在这些老师们身上看到希望。
我们会发现从教育部应用驱动教育信息化的落实;到教育制度的创新带动学生不动到教师动的改变;再到王羲烈的教育经回归中国文化和社会得深度融合这种教育内容的改变,甚至是本土化历史的深入骨髓;再到互联网教学创新的大规模教学和教师培训。
我们已经看到了乡村教育未来模样的斑斑星迹。
他们应该笑得更自我 灿烂乡村学校承担着什么,仅仅是教育么?
乡村学校除了承担着基本的教育功能外,还担负着文化中心的角色,终止了农村小规模学校也就终止了乡村社区,甚至乡村里特有的地域文化。 ——时代教育周刊
这也是全国政协副秘书长 新教育实验发起人朱永新先生时时谈到的,“文化是留住乡愁的根,教育是留住乡情的本。我希望每个学生都能够拥有一本属于他们自己的乡土文化教材,就像每个人能够记住家乡菜的风味一样”“而要实现这个梦想,最基础的工程就是让乡土文化教育真正成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内容”。
当大家在一起谈论起自己的家乡,那个站在人群中侃侃而谈家乡的人是不是整个人群中的焦点,他们为自己自豪,为家乡自豪,走出国门时会为国家而自豪。余秋雨先生的书为什么能够赢得这么多人的喜爱,是因为有文化的深意和自豪感在里面,他写出了每个人因为家乡的自豪感。
乡村学校和乡村教育已经不仅仅是教育的事情了,不仅仅是一种知识性的教育,更是一种乡土文化的留存,一种情感 经验 价值观的传承。
张孝德教授认为,当前有三种让农村消亡的力量,一是在文明形态上判处乡村文明死刑,视为是愚昧、封闭、落后的代名词;二是在经济形态上“一边倒”向城市倾斜,抛弃农村的政策;三是改变乡村文化的传承模式,即通过“学校进城”,撤并乡村学校,实行远离农村的城市化教学,切断乡村文化的传承通道。这种“断根”式的教育政策,是当前最大的危险。
看到这段话的时候,竟然是热泪盈眶的。文化是依赖象征体系和个人的记忆而维持着的社会共同经验。当文化记忆不存在时,记忆消失了、遗忘了,我们的“时间”就可说就阻隔了。
想想世界级歌手 跨界艺术家 朱哲琴Dadawa 当时的分享为什么能够引起那么多人的共鸣,从少数民族音乐到手工艺品,“看见造物”到“世界看见”,她对民族文化的保留和敬畏心才是真正撼动人心的力量。
教育 文化 从来都是一件事情。传统文化在民间,尽管城市化进程再加速,但乡村不能任之凋敝。乡村教育的未来,需要更多实践和思考,更需要有创新和保留。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