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治十七年(1504年)二月,王华祭神公事毕,王阳明专程赶赴苏州,送父亲王华回京,此次父子一路同行,少不得商量王阳明如何复出之事。
王阳明随后从北京回绍兴,途径嘉兴平湖石门镇,作《石门晚泊》,抒发复出的迫切之情,其诗曰:
风雨石门晚,停舟问旧游。
烂花春欲尽,惆怅绕溪头。
令王阳明十分欣慰的是,第二年初,他便收到了巡按山东监察御史陆偁的聘书,请他担任当年山东乡试的主考官。监临官为陆偁,提调官为毛珵,陈鼎则为同考试官。
事情如此顺利,当然得益于王华的幕后安排。王华当时任礼部侍郎,礼部是主管科举考试的部门,同时王华的学问在朝廷是得到广泛认可的,他曾先后担任右春坊右谕德、翰林院学士、庶吉士教习等学术要职,还参与编修《大明会典》,也就是说王华在科举考试这件事上有很大的发言权。
此次南方公干,王华途径山东时,特意拜访了巡按山东监察御史陆偁。陆偁,字君美,是浙江宁波府鄞县人,与王华有同乡之谊。在明朝各省的提学一般都由巡按御史兼任,王华拜托这位老乡给王阳明在山东秋闱中安排一份差事,此时王阳明的才名已经得到朝野的普遍认可,陆偁便爽快地答应了下来。
如果仅仅出于人情,特意给王阳明安排一份差事,难免遭人非议。于是,王华回京以后,又以礼部的名义知会各省,建议聘请京官担任各省的乡试主考官。这样,陆偁聘请王阳明便有了依据。
事实上,王华有影响力的浙江,也聘请了杨廉担任当年的乡试主考官。杨廉为南京光禄少卿,当时正在休假省亲。这个杨廉也不是庸碌之辈,其父受业吴与弼门人胡九韶,廉承家学,早以文行称,后来做到礼部尚书的高位。
从明朝开始,科举考试有一项安排,考试官要撰写范文,作为考生作文的规范和参考,称为“程文”,举子的答卷则称为“墨卷”。
五月,王阳明还在绍兴家中,便为山东乡试撰写了程文二十篇,这些程文皆属佳作,后来一直被视为科举考试的优秀范文。这二十篇程文,也是王阳明对自己思想的一次系统总结,标志着王阳明由“溺于佛老之习”正式回归“圣贤之学”。
按明朝惯例,乡试日期定在八月初九至十七日,共考三场,第一场八月初九开始,第二场八月十二日开始,第三场八月十五日开始,至八月十七日结束。
六月,王阳明便启程前往山东。七月,经彭城(徐州)。苏东坡当年在彭城担任知府期间,正遇百年洪水,苏东坡事先早作谋划,事中身先士卒,举措得当,所以与附近州府相比,这次水患给彭城造成的灾难是最小的。事后,苏东坡取土克水之义,在北门筑黄楼以镇水。苏辙为此特别写了一篇《黄楼赋》述其事。
王阳明有感于苏东坡之事,作《黄楼夜涛赋》,其序言曰:“朱君朝章将复黄楼,为予言其故。夜泊彭城之下,子瞻呼予曰:‘吾将与子听黄楼之夜涛乎?’觉则梦也。感子瞻之事,作黄楼夜涛赋。”
朱朝章,名衮,号三峰,浙江上虞人,好道,当时正以工部都水司主事负责彭城治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