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在接到学习通知那一刻,心里是有着浓浓的疑惑,原定的北京培训,为什么改到了银川?千里之遥,这也是一笔不小的花费呀。难道是因为银川的信息化教育比北京做的还要好吗?
听完第一天的课程,就对银川教育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这个省因为地域面积和人口都非常少,所以国家把一些教育改革项目都放在了这里,做到了小投入,大产出。可以说这里的学校有不输广州北京学校的一些装备。我们省正在进行的信息技术2.0整校推进计划,人家已经早完成了。
第一天的培训讲师是来自宁夏大学的曹巍教授和白雪梅副教授。
最近几年受就985、211的魔法影响,觉得培训专家凡是来自清北或北师大、华中师大,华南师大的知名教授学者,培训质量才有保证,才有广阔的视野和理论深度及实践功力。
但宁夏大学两位年轻的教授给我带来了不一样的体验,他们身上有着北方人的朴素、务实、严谨不唱高调的人格魅力。
贾教授是甘肃人,语言风格更有节奏感,普通话很标准,除了人说成(仍)这个字,其他的都听不出来地方口音。有不少大学的教授口音比较重,外地的学生有一个较艰难的适应期,我们不用再体验这个过程了。
年轻靓丽的白教授身上,还有浓浓的学者味道,语速很快,机关枪似的,源源不断地输入。她非常注重学员理论素养的提升,每个具体的做法都要讲一讲对应的学习理论及方法论。
我知道对于大学老师来说,都觉得中小学的老师理论基础太薄弱,如果有机会给我们授课的话,一定会想办法来提高这一部分。显然,这是一位负责任的老师。
这次抢到了第二排座位,很安全的一个区域,既能够在老师语言及表情手势等组成的磁场覆盖下,专心进行学习,又能够避免掉老师时不时的提问,给第一排同学带来的那种压力。
根据我多年的经验,第二排,进可攻,退可守,实乃风水宝地。
很搞笑的一个插曲。
下午第3节,实在是累了,有些走神儿。刚拿起手机,白老师竟然走到第一排同学那里,正对着我拍了一下手。
哇,那一刻马上回到了学生时代,就是做小动作被老师现场抓包的感觉。
当然,两位讲座的质量也属上乘。宁夏做法是一机两翼三提升,三段五步整校推进,分层分类测评认证。
贾老师把自己带的团队成果凝练成“三个字,六句话”。提升什么?怎么提升。
校长团队:负责定方案,确定了本校老师们学什么,怎么学,怎么考核?
作为培训团队,要有制定发展规划的能力,也要有校本研究方案研制与落实的能力,还要有教师信息化课堂应用的组织指导力。
教师就简单了:三环境,四纬度,加30类微能力。
他还强调一个观点,想打通培训最后一公里,信息技术的培训任务与学校发展目标必须一致,合力营造信息化应用氛围!
一天的学习,改变了对于银川的固有印象,这里真是个神奇的地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