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工作上有些事情,明明很重要,但我一直拖着不去做。知道自己拖延,就是不想面对。
这两天学习一诺的课程和辉哥的语音,在梳理“人生重要事“的时候,我再次看到了自己犹豫不决的态度,感受到了烦乱的情绪,也意识到了这份烦乱很大程度上真是来源于于自己不肯面对的工作难题,以及其他一些工作任务。
这次,我不再逃避,停下来问自己:这些事不符合自己的价值观,也不在自己能力区间内,也不愿意做,其实也没有领导催自己必须做,为什么自己还觉得”应该”去做?
触摸一下深层的想法:别人都做了,而且做的相当不错,所以,自己至少也应该做一下,哪怕做不好,至少要“及格”吧。 ——所以,“至少要去做一下”的背后,是希望自己不要太落后,希望自己不被他人比下去,而且害怕被领导批评、否定,希望能达到别人的要求,满足别人的期待,希望能被别人认可、肯定、喜欢。
这份“应该”,来自于童年,因为太听话,加上要讨好强势的妈妈,所以我在学习上非常用心、用功,也享受了好几年学霸的荣耀和快乐。所以,在我的内心深处,逐渐形成了“要达到标准、达到要求、满足他人期待”的深层信念。
看到这些信念,我的内心轻松了一些。我问自己:如果我不是必然要达到别人的期待,我会怎么做呢?
答案有三个。一,继续满足他人的期待,继续保持“及格”甚至努力做到“优秀”;二,放下他人的期待,按照自己的价值观、人生规划和自己的喜好去做事。三,调整比例,优先考虑自己的需要,次要考虑他人的期待,压力不大的话适当结合起来。
最终,我选了三。因为我想到,通过做当下的事情,我拥有了独一无二的体验,也获得了相应的能力。这些体验和能力,可能是未来的自己也需要的。
梳是有价值的,不然会很容易陷入混沌的烦躁中去。知道不对劲,但不知道哪里不对劲。直面问题,看到情绪,看到情绪的来源,看到情绪背后的信念和期待。调整、松动不合理的信念,同时梳理自己的价值观,明确长远的愿景和当下的任务,然后做出决定。这时,一切已经变得不一样。
一诺说,我们总是想要追求效能感,但如果生活不清晰,不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想到哪里去,一片混乱,人就会不自在,不自在,就没办法做到有效能。所以,一个人只有清晰了,自在了,才会有效能感。而当遇到情绪起伏的时候进行自我复盘,通过梳理事件——情绪——信念,才能逐渐获得清晰,在这个基础上,才能感受到自在,才能高效地做事,生活。
所以,留出时间给自己感受,思考和复盘,还是必要的,重要的,不能偷懒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