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斯大学管理学教授斯科特·索南史恩的一本新书《俭省:释放“少”的潜能,取得“多”的成就》,其中的观点,就是 —— 避免陷入一味求多的思维模式,尽可能利用手里现有的资源发展。
有人曾经对欧洲两千个专业人士做过一次跟踪研究。首先,在这些人刚刚获得硕士学位、即将走上职场的时候,研究者让他们填写了一份问卷调查,其中判断题包括“我想挣很多钱”、“我想获得很高的职业声望”等等,测试他们的个人野心。
三年以后,研究者回访这些专业人士,发现当初野心越大的人,挣的钱的确更多。特别想挣钱的人也特别能挣钱,结果很不错。
但是七年以后,研究者再次回访这些专业人士,发现结果变了。当初特别想挣钱的人,现在的收入反而还比当初那些没有强烈挣钱愿望的人少了。而且他们的职业满意度也不行 —— 现在他们普遍有一种失望的情绪。
可能早期的希望太大,导致后期的失望也大,结果反而没干劲了。
想挣钱,是现代社会最容易理解的愿望,人们追求“更多” —— 更多的收入、更大的办公室、更高的职位、更好的汽车等等,有这种强烈愿望的人,索南史恩称之为“追逐者”。
索南史恩分析了“追逐者”的心态,所谓“追逐者”就是那些追求“更多” —— 更多的收入、更大的办公室、更高的职位、更好的汽车等等,有这种强烈愿望的人。其心理来源是和别人比、想办成更多事、想要更多。
索南史恩认为想要获得更好的结果,并非是拥有更多的资源而是如何更加利用资源。
在短期内,你追逐的越多,拥有的就越多,然后你获得的评价就越高,你向上攀比的对象也越高,你越想追逐更多的东西。正反馈的游戏一旦陷进去,想要主动停手那就太难了。一旦发现到自己是处在一个正反馈游戏之中,就要意识到,这样的游戏都是不可持续的,就应该想想未来怎么软着陆。疯狂扩张的公司往往会被自己压垮,作为追逐者的个人可能会后劲不足。
那面对一个具体的局面,到底是应该悠着点,还是全力以赴争取呢?我想大概有两个判断标准:
游戏是不是可持续的;你的追逐到底是真正实力的需要,还是为了满足自己的心理需求。
追逐者的绝境是进入一个“想要更多”的正反馈游戏而又收不住的结果,最终带来的是崩溃,有如雅虎。追逐者们坚信“马太效应”,认为资源越多结果越好,结果越好又会吸引更多资源。殊不知,任何追逐都有尽头,当不可持续性一旦开始,他们很快在游戏中被平仓出局。
追逐者们将马太效应所展示出来的静态的成功者幂律分布,看成是动态的奋斗过程,最终进入一种正反馈的恶性循环,有如夸父追日一般至死方休。
幂律分布,最早是在 1897 年被经济学家维尔弗雷多·帕累托发现,他正是在考察人群财富的时候发现的这个分布。他认为之所以会有这样的分布,是正反馈造成的,越有钱的人越容易赚钱。
现实世界中有很多东西是幂律分布的:公司的大小、城市的大小、病毒感染的人群、商品畅销程度等等。
追逐者在认清静态的幂律分布后,不要轻易去简单的动态进入死循环的正反馈游戏,更应该考虑的是,如何“省着点”利用有限的资源。怎么“省”?
就是敬畏!就是消除自大!
罗马人早就认识到过度自大的危险,按照罗马习俗,当凯撒得胜回朝,面对满大街喝彩欢呼的人群,会有一个奴隶在他站立的战车后面,不断地在他耳边低语:
“你是人,凯撒。你是人,凯撒。”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