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稠之路名称的由来。今天历史学术研究中所说的仅仅指西汉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开辟的以首都长安(今西安)为起点,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在司马迁的史记中将张骞之次出使称作“张骞凿空”。汉朝夺取了河西走廊,设置了四郡,修筑两关。四郡为武威郡、张掖郡、酒泉郡、敦煌郡。两关为玉门关和阳关。侯教授进一步说:“非经玉门、阳关、葱岭,皆非丝稠之路”。
对丝稠之路的普遍误解。第一,大部份人一说丝稠之路首先想到的在戈壁荒漠中骑着骆驼艰难得行走。实际上古人不是这样走丝稠之路的,也不可能这样穿过河西走廊。侯教授幽默得称这里死亡之路而不是丝稠之路。在荒漠中为样做不要说人,就是骆驼也受不了。真正的丝稠之路肯定是沿着名处的绿州走。穿过帕米尔高原也只有一条道路,其它路都是死路一条。
第二,对于唐代高僧玄奘的印象。玄奘就是小说西游记的历史人物原型,大部分人对于他的印象是温文儒雅,意志坚定,受到唐太宗的任命前去西域取经。但小说是不说实际情况根本不是这样,而且离真实情况还很远。玄奘在贞观元年向唐太东上书请求西行求法,但是遭到了拒绝,于于他违背国家的法律,私自出国,前去西域,相当于叛国。15年后玄奘回国后,不敢进京,与唐太宗谈好条件后,唐太宗免除其叛国罪后, 玄奘才进京面圣。与唐大宗谈好的条件是将这15年在西域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作为唐朝的军事指南。这本书流传致今,也就是《大唐西域记》。在这本书中可以看出玄奘并不是一个温文儒雅的人,一路上他几乎是一点骂过去的。一会儿说当地人长得丑,一会儿说当地人没有文化、没有礼貌。
对于科学研究的态度。侯教授多次讲到科学研究一定的取得第一手资料。古代的丝稠之路繁华的景象虽然已经不在了。但是当地的地形地貌都还在。如果开个科研人员没有实际走过这条道路,没有从地理上还原过这条道路,那根本谈不上在研究古代丝稠之路。
对于历史资料总是出现互相矛盾的情况。对于有冲突的史料,可信程度是分等级的。文字方面对于记录地民风民俗、地理信息的间谍报告是最可信的。地图方面,军事地图是最可靠的。研究丝稠之路除了实地取得第一手资料外,这两种资料也可以使用。
真正的科学是应该能证伪的。不能被人证仿就不是科学。因此在研究西代丝稠之路的时候需要做好以下几点。沿路记录走过的所有GPS轨迹,并且沿路拍摄重要的影观。所有照片都要记录拍摄地的经纬度,朝向,日期,时间。只有这样做了,如果任何人对相关的信息有不同的意见,进行重复试验。可重复试验是科学证伪的前提条件。
侯教授的这次讲座不仅仅是一次丝稠之路之旅,更是一次科学之旅。我相信大部分人多次的“诗和远方”根据不如侯教授的这次的“身未动,心已远”。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