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看梁宁的产品思维30讲,被她的才华实力圈粉。今天的内容,用产品经理视角看人,就是其中的一个亮点。
这个时代会,会看人是一件非常必要的生存技能,同意吧?那么如何看人呢?稍安勿躁,待我娓娓道来。
首先我问你个问题,你如何观察和判断一个人?
听其言,观其行。(对,没错,这是一种办法,言行一致说明靠得住,还有吗?)
看小事,看细节,看人品。(对,也没问题,做事看逻辑,品人看细节。还有吗?)
看他做过的事情,他做过的事情就是他的作品,他的名片。(对,也没有错,他的作品里有他的价值观,他的喜好和行事风格,还有吗?)
听听别人印象中的他是怎样?(对,也没错,朋友眼中的他,敌人眼中的他)
还有吗?
不知道,我想不出了。上面这些看人方式都没有错。有看人品的,又看作品的,有朋友眼中的,有敌人眼中的。而梁宁说的从产品经理视角看人,有系统框架去把人做拆解,感觉又不一样。
从产品经理的视角看,人分五个层次,感知层,角色框架层,资源结构层,能力圈,存在感。
第一层,感知层
感知就是你拿到这个产品后,你的视觉听觉触觉是怎样的?如果是产品就是说他设计的美不美,质感怎么样,如果他是一个人,就这个人的身材相貌,说话,口音,穿衣搭配如何?这就是最外层的感知层。
第二层角色框架层
角色这个词很有意思,我们一生有很多种角色。到目前为止我有过哪些角色?儿子、学生、职工、班长、舵主等等。
基于表面的感知,基于角色化的接触,都是非常浅层的关系。
第三层,资源结构层
资源结构,每个人都不一样,财富资源,人脉资源,精神资源等等。
就好像男女相亲时,女方问男方,你有没有车?有没有房?有没有存款?在什么地方工作?什么职位?薪资待遇多少?工作前景如何等。
但这些都是表面数据,是被产品经理不齿的。因为这种只抓表面数据的行为,是非常低级的。那应该怎么做呢?应该抓核心层,就是下面两个层次。
第四层人的能力圈;
第五层,一个人的内核,对自己存在感的定义。
四层五层结合起来讲,先讲第五层,有个很好的问题,你为什么而存在?
存在感之于人,就好像生存之于动物一样,是触发情绪和推动行动的开关。
你的存在感是否得到了满足?什么时候让你不爽或烦躁?
人和人的存在感是不一样的。这里面牵涉了几个关键字。“敏感,不能忍,马上去做!”,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你和乔布斯,同样是核对会议的ppt,他可能要对几十次上百次,却乐在其中。而你可能对个三五次就忍不了了。
而正是因为存在感不满足,才会不断的宠你的能力圈。靠能力来实现你存在感的满足。
如果一个人的存在感满足了,其实他的能力圈就不会再扩充了。
对于浅层关系,最表层感知场就足够了。
如果你追求深层关系和长期关系,那需要的就绝不是表面呈现出来的那些结果了。
没有任何一个人是完美适配另一个人的成熟产品,你需要看到的是,一个人能够持续让自己变化的内在动力。
在漫长的不确定的未来里,明确你们两个人是不是能够一起拥抱,不确定,拥抱变化,在变化中变得成熟,彼此适配。
我是鹿鸣,2018年的新年誓愿是日更一篇,这是我2018年日更的第88篇,感谢你的阅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