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熟悉历史、读懂历史、借鉴历史,才会认清昨天、珍惜今天、放眼明天,不会为浮云遮望眼。
一、选择:打与不打
根据形势的变化,权衡利弊得失作出最有利于国家利益的战略决策。
决策的根据是形势的变化,决策的标准是符合国家的最大利益。
回到那个特定的历史时刻:解放台湾和保卫东北边防同属国家利益,然而就当时人民解放军的力量来说,不可能鱼和熊掌兼得,只能舍轻取重。保卫东北国防安全,是防范外敌侵略,显然重于属内政问题的解放台湾。于是,中共中央和中央军委决定,推迟解放台湾,保卫东北边防和准备援助朝鲜人民抗击侵略,组建了东北边防军。
让美国压至鸭绿江边,国际国内反动气焰增高,对各方都不利,首先是对中国东北更不利。中国应当参战,必须参战,参战利益极大,不参战损害极大。据此,中共中央作出了“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的战略决策,决定以中国人民志愿军名义出动一部分部队到朝鲜作战。这一决策的最终结果充分表明,无论从政治上、经济上和军事上看,还是就当时和现在看,决策本身都是对中国最有利的选择。
二、如何打
1、劣势与优势
中国是个弱国,美国是世界头号强国,两国的经济力量强弱悬殊,无法相比。中国人民志愿军的武器装备落后,并且基本是单一地面部队作战,美国军队武器装备高度现代化,并且是陆海空三军联合作战,双方的作战条件也无法相比。
中国国家大,人口多,兵力资源雄厚,民族凝聚力强,尤其刚刚翻身做了国家主人的中国人民,爱国热情极高;改编为中国人民志愿军的部队经受了国内长期革命战争的考验和锻炼,有国内作战的丰富经验,作战意志顽强;抗美援朝战争是反侵略的正义战争,会得到世界爱好和平国家和人民的支持和援助,特别是苏联的支持和援助。而这些恰恰是美国的弱点。
2、预估三种战争结局
一是在苏联提供武器装备和出动空军支援的条件下,在朝鲜境内歼灭和驱逐美国及其他侵略军,根本解决朝鲜问题;
二是在苏联提供的武器装备不能及时到达,空军也不能提供支援的情况下,在朝鲜打成僵局,甚至被迫撤回,美国对中国宣战,从而影响整个国家的恢复和建设计划;
三是志愿军灵活指挥,充分发挥战术特长,能够攻打除大、中城市以外的地区,则可迫使美国通过谈判解决问题,但条件是美军必须首先撤至三八线以南。
中央的态度是力争第一种可能,力避第二种可能,接受第三种可能。
3、以保证战争胜利为中心,进行全面筹划和部署
4、根据战争形势的变化,适时调整战场指导方针
5、围绕作战中的新问题,研究对策,采取措施
一是抓住和利用美军作战中难以克服的弱点予以打击。
二是根据自身装备特点和作战能力确定打法。
三是建立打不烂、炸不断的钢铁线。
6、在政治、外交和军事上,始终以孤立和打击美国这个主要敌人为目标
三、主要启示
1、贫穷就会受欺,落后就要挨打
2、对于帝国主义的战争挑衅不能示弱,必须坚决予以回击
3、弱国能够打败强国,武器装备落后也能取得战争的胜利
我们不曾想到,历史书上短短一句话就会是他们的一生。我们无法透过白纸黑字看到那被炮火击穿的岁月,也无法透过油墨照片看到变色的日月山川,因此也就无法理解为何抗美援朝志愿军战士的骨灰回家要用战机护送,又为何要用过水门这种最高礼仪。现在,我看到了。这些人有共同的名字,叫做“英雄”。 -- 《长津湖》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