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医院陪护老人期间,结识邻床陪护一少妇。趣谈两回,值得一述。
她三十多岁,两孩之母,貌美大方,思维敏捷,健谈爱笑。其父性情和善,病轻自理,近似疗养。
从其话中得知:她家在本地,属于拆迁户。现从事干洗行业,已开了十一家分店,做的很成功——常听到电话咨询加盟事宜。
与她闲聊,或说对她的兴趣起于她带来的七八本书——有稻盛和夫的系列三法,佛经,哲学等,而且还有笔记本。这么年轻的女老板能如此喜欢读书,且孝敬父亲,令我刮目相看。不由得对她的言行细加观察,并有针对性的与她聊起了佛教。
她的坦诚令我敬佩。她对自己的低学历直言不讳,言语真诚,毫无做作之态,有着很强的求知欲。
我是个爱琢磨的人。通过观察、分析、推理,陪护第二晚与她聊天时,借着给她解惑满意的热度,我提议给她做个全面剖析,请她验证一下准确度。
她欣然同意,并全面配合。
通过对其姓名、笔迹、手纹的分析推理,结论的准确度令她大为惊讶。然而,结果却很糟糕——当我直言不讳地说她出命不太好后,她的笑容彻底消失了,甚至参与旁听的她父亲也有了哀伤的情绪。
尽管我一再解释;命不太好的意思不是说有什么劫难,那些付出与收获不对等,或事倍功半的情况,也算是命不好。
但她说她懂,还说我说的没错。至于什么事体现了命不好,她却欲言又止。直到她父亲出院,我也没再见到她。
现在遗憾的是我,我能确定她命中不缺钱,缺的是在乎的中心诉求得不到满足,使得命有残缺。
可中心诉求是什么?我不得而知,自然也无法开导她。
其实,每个人生的缺憾都是源于这样的情况——在乎的,得不到;不在乎的,一大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