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几日,在腾讯新闻上看到一则新闻,题目是《黑龙江一名大娘卖房所得治病钱在医院被偷,2天后病逝》。事情并不复杂,一位69岁的老大娘,得了心脏和肠胃方面的病,久不能进食,只能打针和喝水维持生命。她卖了房子,拿着共计一万多块钱的房款,住进县医院。7日晚上大娘睡前把钱放在了枕头底下,打算第二天交钱做透析,结果早上醒来发现钱被偷了。据医院监控显示:7日晚上11点左右,一黑衣男子进入医院住院部,反复打探几次后,进入病房,随后拿着一个白色袋子离开。7月10日,老人因病去世。目前,警方仍在调查,但后续如何,无人知晓。
事件的情节并不复杂,也不扑朔迷离。小偷大概是和人类社会一样古老的职业了,谁没遇见过一两件小偷添堵的事情啊?而且从理性上讲,老人的病逝与小偷的偷盗,并不构成必然联系。所以,很快这个事件就被淹没在各种扑朔迷离的国家大事与明星八卦信息海洋里。
借由这个事情,我们来聊一聊小偷这个古老又生生不息的职业。在希腊神话中,赫尔墨斯出生的当天就偷了阿波罗的牛。由此,在神话时代,作为奥林匹斯十二主神之一的赫尔莫斯就成了小偷的庇护神。在华夏文明的先秦时代,孟尝君手下的“鸡鸣狗盗”大概是最露脸的小偷了,关键时刻救走了危难中的孟尝君,可以算的上是间接改变历史的小偷了。
古代小偷的名目很多,掀开屋顶的砖瓦,弄个窟窿,顺着绳索下去的小偷叫“开天窗”;掘壁穿穴的小偷叫“开窑口”,也称“开桃源”,他们钻入墙穴偷取财物;专门盗墓的小偷名叫“掘冢”、“椎埋”;撬门行窃的小偷叫“排塞赃”。其中天未亮时活动的叫“踏早青”,大白天动手的叫“白日闯”、“白日鬼”,黄昏时出人不意行窃的叫“跑灯花”;专门趁着主人锁门外出、撬锁入户偷盗的小偷,名叫“吃恰子”,“恰子”就是锁,这类小偷凭借的是自配的“万能钥匙”。还有蹿房越脊、高来高去的飞贼,叫作“翻高头”。《觉世名言》中说小偷是“搅世的魔头,把一座清平世界,弄得鬼怕神愁”,足见小偷的危害之大。
前段时间看过一部小说,就是大爱奇艺热播的《余罪》的原著小说,里边就有一章写小偷的。其中一段就是惟妙惟肖的讲述了专业的医院小偷。故事中,这伙小偷,专门盯紧那些急于治病,忧心忡忡的人。他们买通了医院保安科的保安,在缴费大厅寻找猎物,锁定目标后,分工合作,扮演伤心难过的病人家属,在缴费厅制造混乱,包围目标,并且遮挡监控摄像头的视角,乘乱下手。医院保安则负责给他们通风报信,大开方便之门,在警察调查的时候,混肴视听。很长时间以来,医院盗窃案,都成了难破的悬案。
故事有艺术加工的成分,但是,医院成为盗窃案的高发区,也是社会现实。医院保安,或许是因为麻木,或许是因为对盗窃团伙的惧怕,视而不见,自扫门前雪,也不是新鲜事情。但是,对于病患的救命钱,都下的了手,性质就异常恶劣了。现在的技侦手段早就不是千年前可以比的,公共场所大多有各种摄像头监控。我们的“天网”系统的强大,也被大肆宣传过。在“反扒”这件小事上,是不是也应该能和我们的的技术一样,与时俱进呢?
如同,有太阳就会有影子一样,我们无法期望天下无贼。但是,当小偷们理直气壮的“拿来主义”,带来的是一个生命的痛苦和死亡,不知道对于这种“小恶”还能否心安理得。
说个《庄子》中的小故事吧:徒弟问盗跖:“偷盗也有道吗?”盗跖回答:“干什么事没道?能猜测出哪个房子里有值得去偷的宝贝,这就是圣明;偷东西时带头进去,这叫勇敢;偷完后主动断后,掩护同伙,这叫义气; 知道能不能得手,这需要智慧; 分赃时平均分配,这就叫仁义。”可见,就连偷盗都要讲“圣、勇、义、智、仁”,没有上述基本素质,当个小偷都不会有出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