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魏千洛
谁不希望富有,可贫穷总是如影随形。
我们为什么贫穷?
如何才能摆脱贫穷?
一对夫妇,耗时15年,实地走访全世界五大洲,18个国家和地区,最终给我们带回了关于摆脱贫穷的启示。
他们也因此获得了201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
诺奖组委会说:他们的研究“大大提高了我们消除全球贫困的能力”。
他们是阿比吉特·班纳吉(Abhijit Banerjee) 和他的太太埃斯特·迪弗洛(Esther Duflo)。
今天我们来解读他们的著作《贫穷的本质》。
00
写在前面
阿比吉特和埃斯特,实地走访了很多国家的很多穷人,当然也包括中国。
走访的穷人中,包含日均收入低于99美分的穷人,而过这样生活的穷人,在2005年就达到了8.65亿(占世界总人口的13%)。
这本书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关于穷人生活的完整故事,深入了解困扰穷人的具体问题,并尽力找出实行干预的有效方式,为我们摆脱贫困提供了很多有价值的思考。
本书主要是从国家层面来解决贫困人口诸多问题的,但是看完,你会发现,本书同样有益于我们单一个体来脱贫致富。
不论我们当下,是穷人,还是富人,文章内容都会引发我们深切反思。
我试图用更简短的文字来描述这些内容,但没有做到,写完超1万字,我们先看一个精简版,从三个侧面来看看穷人为什么无法摆脱贫穷。
01
穷人购买错误的东西
穷人被官方定义成,“吃不饱饭的人。”
好像“穷人买不起足够的食物,这才是造成他们效率低下,生活贫困的原因。”
两位经济学家在走访中,却发现了奇怪的现象。
他们遇到的一些穷人,声称自己是因为挣钱太少,所以吃不饱饭,只能忍饥挨饿,没有足够的营养,人变得虚弱无力,无法找到活儿干,找不到活儿干,又继续忍饥挨饿,就会越来越穷。
但接下来的调查,让两位经济学家大吃一惊,事实远非如此。
实际上,穷人,哪怕是每天生活费少于99美分的人,他们也并没有挨饿。
因为如果是真的饿到活不下去了,他们应该会拿手里的所有钱去购买食物。
但实际上,食品消费只占农村极度贫困人口总消费的36%-79%,占城市贫困人口消费的53%-74%。
换句话说,即便穷人正在挨饿,也并没有拿所有的钱去买食物,那,钱去哪了?
是不是拿去买其他必需品上了?
调研发现,必需品上确实花掉了一些,但余下的钱却花到了奇怪的地方。
比如,用于购买营养不够,口味更好,价格更高的食物上。
在中国的两个地区,经济学家对一些贫困家庭进行了主食价格补贴。
也就是说,主食降价了,穷人可以省下购买主食的钱,因此,购买力提升了。
但穷人购买这些主食的量反而少了,对于虾和肉的消费却提高了。
一旦穷人购买力提升,在食品消费上就会发生“质量飞跃”。
富有的感觉,会让他们去追求味道更好的食物,而不是维持人体生存必须的更具性价比的食物。
事实上,还有比食物更重要的花钱去向。
发展中国家的穷人会花很多钱来办置婚礼,嫁妆,洗礼,葬礼等。
拿印度葬礼举例。
为死去老人举办的隆重葬礼,所需费用是死者一生的积蓄。
如果是一个家庭的未来劳动力去世,会花掉825美元,大约是该家庭40%年收入。
作者说,大量记录显示,这些很可能是怕丢面子的结果。
如果上述这些勉强归结为怕丢面子,是因为出于外在压力而消费,那接下来的调查,更让作者意外。
作者问摩洛哥偏远山村的穷人,如果有更多的钱,你会买什么?
答:买更多的食品。
问,如果你更多更多钱,会买什么?
答:买更多好吃的食品。但是电视机比食物重要。
穷人首要选择是让自己的生活少一点乏味,可以是一台电视机,也可以是一点儿特别的食物。
作者在18个国家的调查数量中,如果穷人如果买不起收音机或电视机,他们会在节日上花更多的钱。
像印度的乌代布尔,没有电视机的他们,会把14%的预算花在节日上。
穷人更关注当下,尽可能把日子过得愉快,而非把钱攒下来,花到真正能让他们过得更好的地方去。
一方面他们会怀疑这些想像的机遇,怀疑其生活产生任何根本改变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他们觉得任何改变都要花很长时间,因为他们觉得这样会花太长时间。
而关于食物,穷人很容易就能吃够干好体力活儿所需要的食物,卡路里是足够的,只是可能会缺其它营养成分,营养成分会让孩子发育更好,以后会赚到更多的钱。
但是给穷人补贴解决不了这个问题,穷人在自己收入增加的情况下,会有别的压力(如婚礼)和欲望(如口味好的食品和电视机)。
反思:
看,我们虽不至赤贫,但反观我们的购买行为,是不是也是这样?
随着收入的增加,钱会花去名牌包包,鞋子,更好的护肤品,更高档的餐厅,更好的度假胜地。
享受当下的愉快,而非把钱省下去,用于投资自己,投资理财,等需要长期效应才能收到回报上的事情上。
正如巴菲特所说:“因为没有人愿意慢慢地变富。”
我们看到比我们更穷的人的消费行为,可能会觉得,极其不理智。
但比我们更富的人,看到我们的消费行为,可能也会同样觉得,极其不理智。
我们是否应该更关注长远,把钱花到未来让我们能过得更好的地方,减少及时行乐。
02
穷人不存钱
穷人不存钱。
客观原因是缺少存钱的渠道。
银行不喜欢小额账户,所以开户要收费,取款要收手续费。穷人取款去银行,也会产生成本。
而更重要的主观原因则是,人的心理因素。
存钱的吸引力很小,在穷人看来,目标太遥远了,路上会遇到很多诱惑。
穷人总会有要用钱的问题出现,比如,有人生病、有人需要买衣服、有客人需要招待,穷人很难对这些问题说“不”。
“只要钱一放在家里,就总会有事情发生,钱就会被花掉。”
穷人总是在花钱的同时,计划着在将来省钱。
也就是说,明天的我,应该会存钱吧,今天先花着。
但明天永远不会来。
穷人很难自控,为了避免自己受到诱惑,最好的办法就是不存那么多钱。
而富人会为将来存钱,存下的钱用于实现长期目标。
今天的存款是明天的资本净值的一部分,富人越存越富,就会存下更多的资源。
而穷人不存钱,或存较少的钱,未来的资源也就越来越少,一旦出现灾难,如失业,重病等,就会摧毁一个家庭,很难再有翻身的可能。
存款行为关键取决于人们对未来的预期。
对于那些认为自己有机会实现梦想的穷人来说,他们有充分的理由节衣缩食,将省下来的钱用作未来的投资。
相反,那些认为自己没什么可失去的人,一般会做出反映这一绝望心态的决定。
这不仅可以解释穷人与富人之间的差别,还可以说明穷人与穷人之间的不同。
穷人耐心不够,不会未雨绸缪。
而诺贝尔奖得主、“现代经济学之父”加里·贝克在1997年的一家报纸上称:“拥有财富可以激励人们投入时间,变得更有耐心。”
而穷人,恰恰缺少耐心。
反思:
看,几乎与上一条如出一辙。
穷人更在意当下的幸福感,为当下的诱惑买单,觉得未来太过遥远,是否能实现目标,都是未知数,还是及时行乐比较重要,能花就花。
但好在,一旦穷人能够找到动力,发现这个目标努力能够得上,穷人就会为之努力。
如果我们存不下钱的时候,给自己一个存钱的理由,是不是更有帮助呢?
给自己找一个可以够得着的理由,跳着够一够,能够得到,那我们存钱的积极性是不是会大大增加呢?
一旦存下钱,就可以应对动荡,有自救的可能,而一旦越存越多,就会有更多的选择余地,可以选择最优的方案,而不是被动承受。
为明天积累更多的资源,不为当下的诱惑买单,大概是走出贫穷的第一步吧。
03
穷人面临更多的风险
穷人的生活脆弱,一场变故可能就会摧毁一个家庭。
18个国家的调查数据中,平均50%的城镇穷人从事着非农工作,25%-98%的乡村穷人从事农业工作。
如果穷人靠农业维生,那耕种收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天气。即便收成好,农产品价格的波动也很大。
如果穷人打零工维生,他们永远不知道手上活儿干完后还能不能找到别的活儿。
手中没钱的穷人,遇到危机,会觉得失去希望,感到没有出路,他们不具备再振作起来,从头再来的心理素质,这些担忧,紧张,不安,会带给他们压力,产生抑郁情绪,可能会影响他们很长一段时间的日常活动。
而这些压力会让人体分泌更多的皮质醇,从而进一步损害穷人的认知和决策能力,让穷人很难做出理智的决定。
为了应对风险,穷人会增加工作量,身兼数职,但因为不专注某个技能,就不会成为某个领导专家。
或临时迁居城里找工作,或是保守地经营他们的农场或生意。
还有一些奇特的分散风险的方式。
比如,印度农户会用婚姻作为一种分散大家庭风险组合的方式。
大部分穷人住在村庄或社区,他们会相互帮助。一个家庭处境不错时,会帮助其他家庭,反之亦然。这出自一种道德责任感。
但如果涉及到健康危机时,这种互助就瓦解了。帮助别人支付医疗费用这类情况已经超出了互助的界限。人们会认为他的家庭应该为此负责。
其实有时一份正式的保险可能会帮助穷人,但很少保险公司愿意做穷人的生意,穷人也很少去选择保险。
穷人没钱买保险,即使有钱,也不会去选择买保险。
一方面,穷人对保险的概念并不是很了解,而且保险是要预先支付一定费用,为将来生活购买的一种保障,但希望自己永远都不会用到。
另一方面,穷人不一定信任保险公司,穷人也不喜欢现在就付钱,但回报却在未来的方式。
穷人生活动荡,又没有保险保障,一旦发生风险,穷人只能考虑借钱,而实际上,穷人借钱也很坎坷。
在作者调查的18个国家当中,不到5%的农村穷人会从银行贷款,不到10%的城镇穷人会从银行贷款。
正规渠道的利率更低,但只愿意借钱给富人,因为贷方在放款前,会收集借款人的基本信息,进而产生费用。
贷款金额越少,贷款的监督费用就越高,再把这费用摊到利息中,利率就会更高。
所以穷人很难借到低息的钱,只能选择传统借款人或小额信贷机构。
缺点都是利率高。
小额信贷公司年化利率约25%,放债人一般是小额信贷公司的2-4倍。
有的穷人会把借来的钱用于应急,如治病;
有的穷人会把借到的钱用于购买消费品或耐用品;
有的穷人会用于生意,但穷人的生意一般都利润低。
而穷人的生意一般借不到多少钱,而借钱的成本又非常高,即便借到一部分钱,他们也欠缺管理和企业经营所需的技能,企业也很难维系。
总结一下,穷人从事的工作波动性很大,要么受天气影响,要么受经济影响。遇到风险的时候,因为没有保险,只能用互助的方式解决,但互助只能解决温饱小问题,一旦出现疾病,穷人的家就摧毁了。
穷人可能会选择借钱,但正规的低利率的银行等不喜欢穷人,只能去借高利率的款项。
而借来的款项要么用于生活所需,要么用于企业经营,又不能借到企业经营所需的大笔借款,而且穷人也缺乏管理等技能,最终还是重回穷人的状态。
恶性循环,始终一遍遍重演。
反思:
其实,我们所处的社会也是类似。
穷人做的工作都很脆弱,无法抵抗风险,存钱不多,也无法购买足够的保障,如果想要借钱,银行要考虑还款能力,通常只喜欢借钱给富人,穷人很难找银行借到低息的钱。
所以,就出现很多的,砍头贷,校园贷,裸贷,等各种高息的贷款。
有时我们可能会觉得,为了那么点钱,为什么有人会去做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
但是真的没办法,穷人的选择余地很小,又面临更多的风险,不得不接受各种不合理的选择。
如果上述两条还有解,这一条简直是死胡同。
其实,对于如何帮助穷人,经济学家一直在努力,产生了两派观点:
一派认为,外部援助可以解决问题。
贫穷是因为环境问题,如果没有外部原始资助,国家无法提高生产力,就无法走出贫穷陷阱。
另一派认为,外部援助会使问题恶化。
外部援助使人们停止寻找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只要有自由市场和恰当的奖励机制,人们可以自己解决问题。
总有单一例子可以支撑其中一派观点,双方争论从来没有定论。
如果有人伸手拉你一把,你是变得更有动力,更自立自强,还是会习惯性依赖,等着那只手一直拉你?
还是说,你会意识到自立自强,人定胜天,还是自己努力更靠得住,所以一代代努力,直至摆脱贫穷呢?
《贫穷的本质》读来,难受至极,穷人无奈之下,会做出许多无奈的选择,而,有一种悲哀就叫,你我都知道,却无力改变。
我们大概率能做的,大概只有,减少及时行乐,眼光更长远些,多为未来考虑些,尽量多存些钱,少借高利息的钱,慢慢的,熬出来......
我是千洛,读书,写字,享受人生,如果本书对你有所启发,欢迎留言评论吐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