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简书的一篇文章,作者提到自己心向文学但身处工科环境,身边得人整天谈论的不是游戏就是姑娘,自己写文章、看书的行为会被当做异类,身边的情况和我十分相似。
对于我这样的90初生人,到了初高中q成了唯一交流工具,qq空间自然占据了我们的生活,每个人都会时不时发个日志,多是伤春悲秋、感怀爱情这些,“为赋新词强说愁”嘛。那时候没有文艺这个词,大家都或多或少写点东西,所以我的更新频率只是更高一点,并没有感觉到自己有什么不同。至于读书,除了郑渊洁、四大名著、似懂非懂的国外经典之外,我最喜欢干的还是深夜里在被窝里开着电筒读书。《狼的诱惑》、《金庸全集》都是那时候看的,眼睛度数也在那时候突飞猛进,以至于我之后接触到电脑之后,度数反而没有什么增长了。之后我的时间就被电脑占据,充满了我的生活,书早就被撇一边了。
上了大学,是本地人居多的地方性学校,身边全都是听不懂的粤语,加上感情出了问题,刚来的时候我很不舒服。那时候我经常一个人背着包坐车去市区看电影,想到什么说什么,因此我开始频繁更新qq空间和新浪博客。这时我发现,身边那些写日志的人少了,大家都去了微博,qq空间上最多能看见状态更新。而我开始有意识把自己打造的很孤独。嘿,多么文艺啊。
其实一开始别人叫我文艺青年的时候,我很不开心。文艺青年这个词让我一下子和别人不一样了,我不希望和别人都不一样。而大家都在玩游戏、打游戏、聊游戏,你在看书、写作?我会认为说文艺青年的时候,语境是带着这个时代不尊重书本、不尊重阅读的现象。写作的人更加敏感,所以这样的隔绝感让我脆弱易怒,我曾一度看不上读几本书就说自己爱读书的人、觉得朋友圈有些人描述心情语气真是做作,不管什么都要配上自拍真是矫情。我渴望被承认,但同时又觉得自己和身边人不一样,我希望自己是个文艺青年,但又不希望别人叫我文艺青年,就是这么纠结。
随着书看的越来越多,再回过头看自己写的,为了打造孤独又牛b的状态,大段粘贴复制大段别人的观点,没有直接拿来的结果就是驴头不对马嘴,加上想到什么写什么,写完不修改,毫无逻辑和行文可言。我的文章写的不是我,我最多算是个书摘,还不称职。
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再看别人的微博朋友圈底气就没那么足了,写的好的人在短短几十字里依然能行云流水、思维飞转,踏踏实实记录自己生活的朋友写的反而真实动人。加上一入书海,浩瀚无边的知识让人变得无比渺小,书单越列越长,一辈子都看不完。我开始问自己,到底想要什么,到底怎么写才是自己。
就这样,我试着用不同的角度看问题。读书写作,和游戏、摄影、看a片一样,只是爱好不同,有人干出了名堂,变成了事业,给人力量让人相信坚持的力量。但最重要的是,爱好真的能带给你快乐,让你舒服,让你不由自主想要亲近他,而不是强迫自己去追求不同、追求另类,让自己格格不入。在这段时间,我发现自己的知识面有多窄,认识有多浅,多么需要营养。我开始渴求,渴求各方面的知识,渴望阅读,渴望表达。
能让我改变想法,环境的影响也必不可少。朝夕相处的舍友并没有孤立我,我们关系维持的不错,从没有红过脸,偶尔我还会和他们打打游戏。在我读书和写作的时候,他们并没有冷嘲热讽。当然,他们有时也会在我写作的时候好奇站在背后看看。但至少,他们给了我空间和尊重,生活中离得最近的人没有给我压力,我是很幸运的。
有人说现在的社会,太爱贴标签,太爱归类,太爱无视个人、抹杀个性,那又怎样呢?世界那么大,能读的那么多,能想的那么多,主动踏出一步就可以发现不同。发现自己真正喜欢的很难,何不现在上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