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塑造人物
塑造人物就是展现故事人物的本质,塑造人物其实是呈现人物的动机,主要通过行动和对话,正如在真实的生活中一样,我们也只能通过别人的行动和话语来观察其性格,要了解他灵魂,唯一途径就是看他的实际表现:行动和对话。
作者给出的行动必须与作者对人物动机的理解浑然一体。也就是说,读者可以通过行动来理解人物的动机。我讲过情节方面这类循环:要展示抽象的主题,必须设计出读者可以推导出主题的具体事件,这一循环也适用于塑造人物:要展示令人信服的人物,就要了解他行动的基本前提或动机--通过这些行动,读者就能找到这个人物的性格根源。
你必须塑造出一个整体的人物,这个人物是完整的,他的言行也有内在的一致性。
我想强调的是:人物身上可以有很多冲突和矛盾,但这些东西都必须有一致性。
艺术就是选择。无论是写一件事还是一个人,你都没办法事无巨细地呈现所有的细节,因此选择什么,忽略什么就很重要,你必须非常留心其含义。如果一件事情反而削弱了人物形象或者是削弱了人物的塑造,读者根本感受不到人物的内心驱动,那么就可以不用写。
P99
塑造生动的人物,就是要把他的方方面面融合成一个整体,而他的基本前提则是这一整体的关键点。
在虚构作品中谈抽象原则的唯一方式就是穿插到谈抽象问题的对话中,如果他的行动支撑不了,贸然说出来,就感觉突兀,不要长篇大论地讨论,就像是宣传单。
P104
要了解人物的个性,就像剥洋葱。一开始,你理解的是他行动背后的直接动机,接下来的问题是: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动机?这就拨下另一层洋葱皮,找到了更深层次的动机,最后找到了个性的本质,这一点也适用于小说中的人物塑造。
自然主义的方法只是展示单个层面的动机;而浪漫主义的方法则是:不仅要看到直接动机,还要尽可能的深挖。
浪漫主义者的作者塑造人物,在志向和能力许可的范围内,会尽可能多地给读者呈现人类的心理。
在安娜卡列尼娜你,托尔斯泰只给出了人物的第一层动机,从未给出这些动机的深层次意义,让笔下的人物仅仅有一定动机,而没有人类的心理。而浪漫主义者则要向下挖掘,要探究基本的抽象概念。浪漫主义学派方法的本质就是展示驱动人类行为的普遍概念。
代表道德或哲学问题的人物被称作典型人物。人们称浪漫主义作家塑造的人物为典型人物并不是因为这些人物缺少个性,而是因为作者本意就是要展示概念化的标签。人物具备独特的个性细节,但这些细节并不是偶然和无关痛痒的,与更广泛的抽象概念相关,与人物所代表的深层动机相关。也就是作者用本质特点来呈现人物。
作者是从本质的角度来塑造人物,还是从细节来塑造人物,这取决于作者写作动机的深度。
浪漫主义学派塑造人物不能有太多具体细节,可以有细节,但只能是麻斜解释人物每一层动机的本质细节。
P124
你不可能仅凭哲学的抽象概念就创造出人物,这个过程是间接发生的--你必须知道如何让潜意识工作,你必须在显意识层面为潜意识做准备,这样潜意识才能为你做出正确的选择。
你的观察能力决定了你塑造人物的好坏。人并不是先有漂浮不定的抽象概念,然后再据此来识别具体事物的。为了真正理解抽象概念,你必须从具体事物中提炼出抽象概念。要让自己潜意识有能力塑造出恰当的人物,就必须擅长观察和内省。
你不断地对周围的人作出反应--喜欢或不喜欢,赞同或不赞同,判断对方的情绪的同时也审视自己:我有这样的反应,对方哪一点引起了这样的反应?
你需要不断有意识的观察判断周围的人,以后也可以把这些观察用于人物塑造的素材。
如果你知道很多抽象概念,但还没有具体化的事物联系起来,你就逆向进行这个过程,例如想要形容独立,就观察独立的人,听他们说什么,看他们的动作或态度;也可以观察独立的反面,看看是什么体现了依赖。你只能通过这些抽象概念的外在体现来观察其特点,也就是通过人们的语言、行动、手势和更为微妙的特有习惯来观察。
等你的潜意识里囤满了这些细分的素材--这些具体化例子都归档在恰当的抽象概念下,你就有了大量的具体化例子来说明抽象概念,就能处理塑造人物的任务。
写作的时候,作者感觉仿佛有人在耳边口述,这样写出来的对话最好、最自然。为了训练自己,刚开始写作的时候,每次写东西都应该分析一下,这些内容是否符合人物个性,为什么不符合?要客观的判断自己写的东西是否成立,写完之后要给出理由,判断所写内容是否塑造了人物的性格。再后来你的所有理性判断都井然有序,可以在显意识层面随意调动,已经不必每次如此。那是,你很快就能辨别怎样写实合适的,为什么是合适的。
我在创造人物的时候,喜欢想象出这个人物的视觉形象,这就给出了我一个具体化的焦点,人物不再漂浮不定,不再仅仅是优点或缺点的抽象集合体。人物有了视觉形象,就像有了实体,就能在实体上施展。
你不要去复制真实生活中人,你要把人物看作是你心中某种复杂哲学或者文学表达的具象体现。
这样一来,你对笔下的人物就有了一种感觉,知道他们会说什么,会做什么,不必挖苦心思提前构思。这样你就抓住了基调,抓住了人物性格的关键点
第8章 风格第1讲:描写爱情
P134
小说和戏剧可以被概括为一句话,就是主题、情节和人物。风格则是怎么说。
风格大致分为两部分,一是内容的选择,二是文字的选择。内容的选择指的是作者用什么来交流。比如场景中的家具、景物描写。文字的选择是指是大家通常理解的风格:作者的遣词造句.这方面差异很大,就像指纹,有多少指纹,就有多少种可能的风格。
风格是写作中最复杂的元素,必须依靠本能。即便是情节和人物塑造都不能刻意为之,不能完全依靠显意识,而要依靠潜意识,依靠自动完成的前提。风格更是如此。
最重要的是,永远不要模仿别人的风格。风格是作者的目的和前提结合的产物,你无法借走别人的灵魂,你也无法借来别人的风格。
按照自己的文学前提来写,尽可能做到有的放矢,做到清楚,随着练习,你会发展出自己的风格。
P179
无论是谁的作品,塑造的最好的人物都是作者本人。上文所有的选段中,没有哪篇直接谈到了哲学和价值观,但其中暗含着作者的哲学和价值观。哲学体现在一个人选择说的话上,还体现在他如何说上,从这个角度而言,虚构作品的作者无法隐藏自己。在精神上,他是裸体出镜的。
在你的日常行为中,你的人生观、价值观等前提会冒出来,它们会以很多微妙的方式冒出来,你可能遇到的冲突,特别紧急情况,都会展示出你的观念。在你的写作中,你的潜意识中的观念前提也会冒出来。如果你的显意识层面的哲学观念的前提已经沉降到潜意识,就能自动运行,那就会体现在你的风格中。如果你显意识层面的前提还没有充分吸收,如果你在潜意识层面还有与之冲突的前提,这也会表现出来。如果你的前提合理,会体现出来。
如果你对潜意识的输出表示不满意,可以通过显意识层面的思考来纠正。但在写作过程中,不要审查自己,这不会有好结果。要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作者,首先必须成为你想成为的那种思考者。
人的灵魂是自我塑造的,作者的风格也是自我塑造的,造就这两样东西的是同一过程:对某些前提确认无疑,让这些前提成为潜意识,让其自动运行。
第9章 风格第2讲:描写自然和城市
P183
在我的意识形态中,自然只是人类创作中的素材或者场景,因此我描写自然,是当做人的背景来描写,自然不会独立于人物或场景而单独存在,自然不是我描写的目的。
P189
这段自然描述在这本小说的具体语境中,对于罗克而言是鼓舞人心的,在更广泛的意义上也是鼓舞人心的,因为我强调了城市是人类成就的象征。
这一段的展示方法是:实际的描写和实际描写的哲学意义,你可以把两者整合在一起,同时也分得很清楚。意义是合情合理地从描写中衍生出来的。高层建筑拔地而起,与周围不成比例,这样的描写之后,能得出它们代表了人类成就的结论,这在逻辑上是成立的。
P194
在写这一段自然和城市的时候,我当然不是有意识地精雕细琢。写作的心理过程非常复杂,此处我不会一一解释,我只想指出其本质:首先你要让自己的潜意识准备就绪,或者说有正确的前提。这本书的主题、情节和主要人物,所有的基本元素,你必须了如指掌,这样才能自动运行,你才会有一种几乎是本能的感觉。接下来,真正开始动笔写某个场景或段落,根据语境的逻辑,你得有一种感觉,感受到你要写什么,然后用你的潜意识做出正确的选择来表达这种感觉。之后,你通过显意识层面的编辑来检查修改。
这就是如何描写自然和城市的方法。
P206
一个人表达自己感受的方式,就是风格,风格取决于两件事:感受的能力,通过阅读或对话,对词语的掌控和表达能力。通过阅读和对话,他对词汇的掌控足以表达他的感受。感受不是在学校里可以学到的才能,词汇是宝藏,得益于外在的教育,但更多的是来自无法解释的记忆力和品位。没有这两样东西就没有风格。
以上内容来自刘易斯的《一封关于风格的信》。
在刘易斯看来,感受是不可解释的,品味也是不可解释的,记忆力也是不可解释的,连掌握词汇也是不可解释的。
但作者认为,所有刘易斯认为无法解释、无法再分解的单元,事实上都是可以解释的,可以后天习得的。感受的能力,是思考能力的一部分;思考是意志活动,是可以学习的;记忆中也隐藏着价值判断,这世上最难的事情就是去记住你觉得无关紧要的事情,强迫自己死记硬背。掌握词汇,需要坚信文字的重要性,这样你读写的时候,才会注意到其中微妙的不同。
形式服从于功能,就是好风格。
好的风格,是用最精简的文字传达出最多的信息。对于教材而言,理想的风格是尽可能地讲清楚思维方式或者知识。对于文学风格,还有更多必要的东西。了不起的文学风格在一个清楚明白的句子中表达了五六层不同的意义。
此处我想要说一说艾伦对我的溢美之词:他说,我用文字就像拉赫玛尼诺夫与音乐。他的作曲很复杂,他的音乐中有很多元素,要捕捉到这些元素,必须花费心思。一直以来我就想这样写作。
我从来不说什么废话。比如谁遇到谁,这太轻巧了,就像用一根指头敲钢琴键。说的内容要多,说的要同样清楚—敲到琴弦上,成为管弦乐。这就是好的风格。
第10章 风格的具体问题
叙述vs戏剧
从形式的角度而言,除了对话以外的部分就是叙述;从结构角度而言,没有戏剧化的部分就是叙述。
所谓戏剧化就是让读者觉得这一切都发生在他眼前,读者能够站在观察者的角度来看这一场景。而叙述是:你告诉读者发生了什么,但你并不需要他目睹这件事。叙述是合理的方法,实际上,没有叙述就没法写小说。如果全用戏剧化的行动来呈现故事,那是剧本。
有一条规则是:重要的事件要用戏剧化的方式来表达。
戏剧化起到了强调的作用,关键的事情应该戏剧化,而不太重要的转折,则可以叙述。
P216
叙述的内容绝不能与行动或者对话展示的内容相对立,一定要确保行动和对话能够支撑你的判断。如果你说这个人见多识广,那就要展示出来,否则就不要下这样的判断。
阐述是交流信息,让读者有所了解,以理解某一场景。故事阐述的规则就是不要显眼,阐述就像衣服的缝合处:衣服做的好,缝合线不会大大咧咧地摆在外面,而是很有技巧地隐藏起来,然而让衣服成为整体的正是缝合线。
所以,不要为了做出解释,特地写某个行动或者对话,要把你的阐述加入某段陈述中,而你的陈述内容应该是这一场景必要的点。
所以,阐述虽然不是很有必要的东西,但可以附着在必要的东西上面来写。
如果你要解释很多东西,想要一次性讲出来,你觉得如果不把一切都向读者说清楚,读者就没法理解你。不要这样想,一点点地说清楚,故事自然而然就展开了。间隔几句话,再次透露一点信息,如此继续。每次提供一点信息就行。什么时候提供信息,什么样的节奏来提供信息,并没有什么规定,你必须根据故事的整体结构来判断。
怎样阐述才好,你可以尽情发挥创造力。你可以把不利因素变成有利因素:不要因为阐述而有负担,你可以在叙述或者对话的恰当时候补充信息,让场景更加戏剧化。也就是要把阐述像撒盐一样,洒在字里行间中。
P220
使用倒叙的唯一标准是:看你想要传达的信息有多重要。如果是附带的信息,就用叙述的手法。如果这一信息对故事很重要,最好用详细的倒叙。
倒叙的唯一规则是:不能让读者感到迷糊。什么时候从现在回到过去,什么时候又从过去回到现在,一定要标注清楚。
过渡:如何让行动从一个点进展到下一个点,比如让一个人走出房间,走到街道或者到另外一边--这都是难题,但人们往往只有遇到时才觉得难。
换言之,过渡是舞台提示,但需要与这一幕的其他元素结合起来,而不是生硬的提醒。就像阐述一样,你在过渡的时候,关注点要与这一幕相关。
原则就是不要让缝合线露出来,要联系这一幕的其他方面,盖住缝合线,但是过渡也不要太过委婉,如果尴尬造作,缝合线就会更加显眼。
比喻是认识论的目的。如果你只是具体的描述一件东西,就很难传达出感官上的印象:你只是在讲述,而没有充分的展示。引入另一件具有同样特征的具体东西,让两者进行比较,就有了清晰的感官形象--突出这一特征,让读者形成抽象概念。读者立刻从视觉上将糖和雪联系在一起,在脑海中立刻看到了这一意象。
一个段落里比喻不要太多。比喻太多,行文并不会更加生动。比喻看得太多,读者的感受就会变迟钝,迷失在不同种类的具体例子中,头脑不会留下印象。
P228
描写:我的人物第1次亮相,我就会对他们进行描写,想让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就尽可能的写出人物的模样。
不重要的人物,我一般用一句话给出这类人的特点,比如带着绿色围巾的胖男人。不重要的人物,不能费笔墨。
人物也好,地点也好,除非之前做了铺垫,读者因此产生了兴趣,否则就不要费笔墨描写。
对话
即便你认为自己根据人物的阶级、教育和个性选择了相应的对话,你本人的风格依然发挥了极大的作用。
人物不同,说话的方式必然不同,必须有他们自己的味道,但是整体的风格和对话的选择必须由你本人来定。
俚语
如果你以第一人称写作,而且讲述者采用的是口语风格,那么俚语就能增加新闻的色彩,但是直接叙述,不要使用俚语,因为有正规的完全对应的词。
P238
规则是:新闻资料里的作者、政界人物、流行歌曲等这一类名词,少于100年的,不要用。长时间存在的东西已经被人熟知了,而当下的名声太短暂,不要放入处理本质问题的故事中。
你的作品出现肖邦可以,但不要出现当代的作曲家、艺术家或者作家。即使你坚信某个当代作家会名垂千古,他出现在你的故事里,也会表现出过于当下的感觉。避免使用现实中的餐厅,在过程中提及政治事件特别糟糕。
写作的过程中,指导你的是:主题和写作的抽象层面。因为小说就是在具体处理某个时间段的政治,所以用了这么多新闻材料。如果不是关于某个时间段的,为了保持最抽象的状态,最好别用。
第11章 文学的特殊形式
幽默是形而上的否定。
为了讽刺而讽刺的作品,也应该被批判。一部作品即便是讽刺不好的、应该被摧毁的东西,但没有正面积极的内容,只是对负面消极的讽刺,在哲学上也不妥。
幻想作品
无论是幻想作品,还是一般的冒险,如果处理的问题没有与现实对应,也就是说无论从抽象还是象征的角度,这些问题都无法适用于读者的生活,那就是逃避文学。既没有分量,也没有道德意义。
悲剧
文学作品的悲剧结局要有正当理由。
无论艺术家本人是否意识到,他们都在展示自己的价值观,整部作品全部用于展示邪恶,这需要在一定程度上迷恋邪恶,需要在一定程度上把邪恶当作一种价值。
我阅读小说的目的是:见我想在真实生活中见的人,经历我想经历的生活。
这就是艺术的主要目的,这也是我个人最喜欢的、唯一重要的部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