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6239173/1d5ea9c81176d3ea.jpg)
昨天见了一位可爱的朋友,是个90后北京姑娘。我很好奇为什么伟大首都的土著愿意来到上海发展,结果一个问题引出不少故事。大概的意思是,因为喜欢这座城,加之情感不顺,索性来了次说走就走的旅程,难得一见的是,她并没有太多当下90后的所谓标签,而是热爱文学,嗯,更广义的来说应该是热爱文艺,读萨特、昆德拉、阿西莫夫,住十平米还经常断电的老房子,做咖啡师,拿着将将养活自己的工资。“我以后还想当个作家呢!”她说。
吃完一顿花里胡哨的早午餐之后,我们去思南公馆。因为疫情的缘故,她工作的咖啡馆关门了,顺理成章的,她变成无业游民。为了能够坚持在上海留下去,她准备应聘到一家聚焦青年人商业化的咨询机构。这机构也挺有意思,笔试题目是七个和价值观紧密相连的“灵魂拷问”,看上去是七个问题,其实每个问题里又环环相扣的套着很多小问题,全部回答完,估计要个万八千字了。所以下午姑娘决定在思南公馆找个舒服的咖啡角来写她的“灵魂答案”,我就在一旁刷刷抖音打打游戏。
无聊之余,我决定去逛逛文青们最爱的思南书局。书店不大,三层楼,的确长的很文艺,进进出出的姑娘都是长发飘飘。书店里陈列的物品除了书之外还有很多画作和精美的小物,走上三楼,看到两个女孩儿在窗前争奇斗艳的自拍,没敢叨扰她们,退回来却发现了阿城的《棋王》静静躺在桌面上。啥也别说了,买吧。
阿城算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很有知名度的一位。大学的时候,老师一直推荐他的“三王”系列:《棋王》、《树王》、《孩子王》。其中,被陈凯歌搬上大荧幕的《孩子王》和梁家辉主演过的《棋王》都让阿城的作品在世人面前得到了更多认知,想想自己这几年除了看过一些网络小说,好像没怎么正儿八经的再看文学作品了,所以书拿到手后有点小兴奋,坐在正在回答问题的姑娘的斜对角,迅速翻看起来。
小说不长,中篇文学。全文描述了一个名叫“王一生”的象棋痴迷者,人送外号“棋呆子”。文革期间,棋呆子跟随着国家的脚步,上山下乡,和第一视角的“我”在火车上结实,通过之前的某些“听闻”,“我”侧面介绍了棋呆子的背景,插队之后又发生过三三两两的零碎事,更加丰满了棋呆子的人物形象。一个非常珍惜食物,痴迷于象棋而无法自拔,并且参悟进道家的棋路的人,逐渐跃然纸上。全文的最高潮在于棋呆子因为种种原因没赶上全县象棋大赛,所以在比赛结束后他邀约了包括冠亚季军在内的九大象棋高手,下盲棋打车轮战。最终以八胜一和的战绩赢得所有声名的故事。
当然,最高潮部分的描写,淋漓尽致的展现出作者的功力,棋呆子的神态、举止、场面的刻画,都入木三分,人物画面感极强,仿佛我也能看到在破土扬尘的那座县城里,人头攒动的大街上,激荡在小人物内心的惊心动魄。心弦跟着描写紧扣翻飞,看到最后眼里也隐隐有了泪光。
看完后,掩卷长叹,我想起了很多很多高中和大学时候的事,趁着姑娘休息的时候,给她讲那些故事,讲的自己也神采奕奕。
我想起自己曾经为为之痴迷的文学,想起自己孜孜不倦狂热读书的年代。想起看张爱玲的时候老师说她的小说有一股子下水道味儿,而我对照着王安忆的《长恨歌》,发现上海女人的精致,十里洋场的做旧滤镜;想起第一次接触王朔小说时候的驿动的心,目眩神迷之中透着无限向往;想起看石康《支离破碎》和贾平凹《废都》时感觉手捧禁书内心狂喜的奇妙感觉;甚至还能想起林白、石莉那些小说的种种仿佛打开新世界大门般的快感。
很多朋友说如果你热爱文学,乃至热爱文艺,那就是在做一场不切实际的梦。是啊,想想我当年来到上海,不也就是为了圆这个张爱玲、王安忆、余秋雨们留给我的梦吗?然后呢?梦被击碎了?似乎也不尽然,只是发现当梦想照进现实的时候,我们终将被改造,就好像,梦还没做够呢,你醒了。
我开始做销售,学习方法、工具、技巧,从不成熟走向老练。不是放弃了梦想,而总是给自己一个理由:没时间而已。
当我和姑娘开始对话的时候我也问自己,所谓何求?你生来所谓何求?爱?尊重?自由?物质?是名、还是利?
你所求,不过一日三餐,居有定所,还能愉悦自己。
姑娘跟我讲她爱过的人,有年轻的,也有年长的,有爱她的,也有她爱的,有被她PUA的,也有把她骗的无法自拔的,然后,她依旧希望自己做一个思想者,并且能够去帮助别人,没别的,她说爱是一种能力,她要用这种能力去做自我实现的事儿。
姑娘真是个好姑娘,我没啥想劝她或者给她的建议,就希望她能够保持自己,感知周围的一切,用文学让自己的梦更加完整,不必时时醒来,因为她本就清醒。
她写了一下午的答案,天黑时分,终于写完了。邮件发给HR,不到10分钟对方回复了她,并附带上第二份笔试题。我说你写了这么多HR看的倒是很快,她笑笑说,人家可能看我写的太多了,被我的诚意打动了吧。
这种从笑容和内心都能透出光的姑娘越来越难得一见了,所以我决定晚上请她吃顿饭,请客的另外一个理由是,她万一应聘不成功,可能就要回北京生活了。既然说不好哪顿是最后的晚餐,那就从这顿开始吧。
去吃饭的路上,北京的另外一位朋友居然也到了上海,鉴于他是我在培训道路上的良师益友,没得说,马上一起安排吧!所以到酒店接上他,我们齐齐奔赴某家听说过没吃过的东北菜馆。
老板热情周到,送了一道汤又送了一道菜,吃得我们食指大动胃口大开宾主尽欢。
今天睡醒又想起这本《棋王》,突然发现,书里描写的,恰恰就是最近两年特别火的一个词:匠心。
所以你知道吗,你的做的每个梦,其实都可以变得很圆满,你走的再快、醒的再早,都没关系。有时候你回头看本过去的书,或者认识一个可爱的朋友,你的梦就被补上了。
谁还不是个值得被上帝珍爱的孩子呢?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