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心智神游(发呆)助力创造力,似乎有道理

心智神游(发呆)助力创造力,似乎有道理

作者: 思求彼得赵 | 来源:发表于2020-11-05 22:24 被阅读0次

    2020-11-05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20013410
    今天在知乎上查到这个问题及答案。很有趣。
    我一直感觉自己发呆的状态最好。今天这个答案似乎支持着这一观点。
    首先,发呆并不是什么缺点,而仅是一个特点。不应为此自责。
    发呆的优点有三:
    一是提高创造力。

    心理学家发现,走神可能提高了我们的创造力。加州大学圣巴巴拉分校的Baird等人做了有关心智游移与创造力的研究。在研究中,被试被分成了三个组,所有被试都要完成两次创造力测试。两次测试之间间隔12分钟,在这段时间里三个组执行不同任务来引发的不同程度的走神。结果发现,在间隔时间之后,相对于第一次创造力测试来说,第二次测试创造力增长最高的被试来自走神程度最高的组。
    也就是说,大量产生的分神状况可能就是提高创造力的原因。

    Baird解释说,在心智游移的过程中,大脑的执行和默认网络(Executive and Default Networks)出现了相互作用。而在其他的认知过程中,这种相互作用较少。所以当思维漫游的时候,很有可能是这两个系统的碰撞促进了创意的“孵化”。其次,心智游移的过程增强了无意识联想加工(Unconscious Associative Processing),而这一过程促进了新奇的想法或者不常规的解决办法的生成。总的来说,当我们在走神的时候,大脑的不同神经网络之间出现了碰撞。我们的思想也没有按照既定的路径行走,而是在浩瀚的未知领地随机游走探索,这种跌宕的随机性为创造力提供了火花,如果你够幸运,说不定在哪条林荫小道上就抓到了那个让人为之一振的“好主意”。这也许就是为什么艺术家们总是会做一些令人匪夷所思但就是跟他们本身的职业无关的事以寻求灵感,可能在不专注的时候,精神飞扬思维漫游,灵感乍现的瞬间才会来的比较容易吧。

    二是想长远。

    相关研究表明,走神的时间越长,人们看问题的角度可能越长远。延迟折扣(Delay Discounting)这个概念被广泛用于经济学、心理学等领域,代表了奖赏的价值随时间大打折扣的程度。如果让人们在一个更小但立即能得到的奖赏和一个更大但需要花时间等待的奖赏之间做出选择,延迟折扣更高的人会更偏向于前者。这意味着,人们愿意牺牲长远目标来获得短期利益。心理学家Jonathan Smallwood研究了走神与延迟折扣的关系。在这篇2013年的研究中,Smallwood引发被试产生不同程度的“任务无关思维”(可以被理解为走神程度)。再测量他们的延迟折扣程度,如现在马上得到500块钱还是一周后得到800块钱。结果发现,任务无关思维越多的被试选择一周后的800块钱的可能性越高。也就是说被试走神的时间越长,越愿意花更长的时间等待未来更大的奖赏。

    这篇研究解释说,个体走神的时候,脑海中所思所想是与外部环境相隔离的,比如正在完成实验任务的你,可能分神思索着到底500块还是800块对你更有利。这种自我产生的想法正代表了人们放开了对“此刻正发生的事件”的关注,避免了这些事件的干扰,从而将注意力放在与个人相关的问题上,更加耐心全面地思考这件事的好与坏以及如何选择才能得到长远的利益。除此之外, 根据之前介绍的走神与创造力的研究,走神的过程中可能也会让人们发现选项之外的更新奇绝妙的好主意。因此,爱走神的人也许可以制定一份充满了新奇又克制理性的长远计划(听起来是不是很棒!

    三是解决问题。

    你在走神的时候,正在解决问题另外,走神的内容反映的是人们当前最关注的事件,可能是未解决的、令ta担心的或者希望达成的事。很多时候白日梦的发生是无意识的,我们的大脑似乎总是先于意识去坐立不安和跃跃欲试,比如你不知道什么时候自己的关注点就从数学公式游移到纠结了许久的要不要买健身卡的问题。人的意识层面容量非常有限,同时处理几种信息就可能将认知资源占用,而无意识的容量却是很广阔的,所以走神的适应性功能之一就是连接意识与无意识,驱动那些令人牵挂的事主动涌现在个体的脑海中,让人们有意识地去解决他们,这就造成了人们的走神。这么看来,走神本质上也可以是解决问题的一种方式。

    除了上述几个走神带给我们的好处,关于它的研究还表明走神也许能够增强记忆力、保护自我等等。
    总的来说,走神是我们大脑生成的具有适应意义的自然产物,走神在一定程度上能帮助我们提高创造力,促使我们理智地做决定,提醒我们解决当前困扰着我们的事。

    这里给出的参考文献也很重要。看来是个非常好的贴子。

    参考文献
    Baird, B., Smallwood, J., Mrazek, M. D., Kam, J. W., Franklin, M. S., & Schooler, J. W. (2012). Inspired by distraction: mind wandering facilitates creative incubation. Psychological Science, 23(10), 1117.Corballis, M. C. (2015). The wandering mind. Univ of Chicago Pr.Leszczynski, M., Chaieb, L., Reber, T. P., Derner, M., Axmacher, N., & Fell, J. (2017). Mind wandering simultaneously prolongs reactions and promotes creative incubation. Sci Rep, 7(1).Ottaviani, C., & Couyoumdjian, A. (2013). Pros and cons of a wandering mind: a prospective study.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4(7), 524.Smallwood, J., Ruby, F. J., & Singer, T. (2013). Letting go of the present: mind-wandering is associated with reduced delay discounting. Consciousness & Cognition, 22(1), 1.Zedelius, C. M., & Schooler, J. W. (2015). Mind wandering “ahas” versus mindful reasoning: alternative routes to creative solutions. Frontiers in Psychology, 6(834), 834.宋晓兰, 王晓, 唐孝威, SONGXiao-Lan, WANGMao, & TANGXiao-Wei. (2011). 心智游移:现象、机制及意义. 心理科学进展, 19(4), 499-509.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心智神游(发呆)助力创造力,似乎有道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atzv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