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婚姻育儿
看看孩子有没有这些行为,注意了,这可是关系孩子一生的大事

看看孩子有没有这些行为,注意了,这可是关系孩子一生的大事

作者: 小微变变变 | 来源:发表于2019-04-08 15:12 被阅读0次

    我有一个人见人爱的小侄子,有次和婆婆聊天问起小侄子的情况,她说:“最近文文很不乖,什么都要自己做,大人的话也不听了。”小侄子2岁左右,其实,小侄子的这种情况,很多父母都有体验过。我自己也经常听小区里的妈妈们讨论:

    “我家涵涵以前很乖的,最近开始叛逆了,老是说不要不要的,气我啊。”

    “我家的最近变得有点不合群,小朋友一靠近,他就尖叫。”

    ……

    诸如此类不和顺的行为,其实,这些都是宝宝们给出的信号,提醒你:宝宝的自我意识敏感期到了!

    什么是“自我意识敏感期”?儿童心理学家经过长期观察,他们得出这样的结论:

    孩子刚出生时,其意识还未能从“母体”上真正剥离,会以为自己与母亲以及这个世界都是一体的。随着俯卧、翻身、坐立、爬行等活动的开展,他们逐渐从这个世界的反馈中猜测自己和妈妈、和这个世界是分离的,为了验证这个猜测,他们几乎将全部的热情和注意力都投入到这个查证活动中。而这种猜测,就是“自我意识”的萌芽。

    换句话说,自我意识就是 “我”与外部世界的边界感,把“我”作为独立的个体分离出来。而在自我意识构建的过程中,孩子们也在塑造着自己独有的创造力、独立性、意志力和幸福感。

    为了构建自我,孩子会有自己的独立意志,会开始对自己不喜欢的事物说“不”,会以哭闹甚者打人作为表达“我要自己做决定”的形式。这些,也就是大人们眼中就是的“叛逆”。

    一旦你觉得孩子“叛逆”了,就应该自察,是否孩子的自我意识敏感期到了?

    一般在孩子一岁半~3岁时(不同孩子存在个体性差异,时间可能提前或延后),会迎来他们的第一个叛逆期。这一时期孩子们可能会有以下令人头疼的行为:

    1.动不动就发脾气

    之前还是人见人爱,大人们口中的“乖宝宝”,天使般的存在,突然间变了样,脾气暴躁,稍有不顺就发脾气,各种不安顺。

    2.说“不”

    换尿裤,“不要不要”

    喂饭,“不要不要”

    去洗澡,“不要不要”

    穿外套,“不要不要”

    ……

    3.要完整的东西

    宝宝吃饼干,

    “不能吃那么多,掰一半吧。”

    “不要不要!”

    发脾气,要重新拿,而且要拿完整的一块。

    4.模仿+动手

    看到哥哥姐姐或者大人们做什么,都想模仿,要参与

    看哥哥给小仓鼠喂食,也要学着做

    看爸爸做俯卧撑,也学着来一个

    看哥哥吃饭,也要自己吃

    5.说“我”

    要表示参与或自己做决定时,经常说“我”,

    要自己穿裤子时,说“我”

    要自己吃饭时,说“我”

    6.知道自己的名字

    知道名字是自己的代号,会指着镜子里或相片里的自己,喊自己的名字

    7.有边界意识

    有别的小朋友或大人靠近时会紧张,甚至大叫

    8.物权意识开始萌发

    见到喜欢的东西,不管是不是自己的,会说“我的”

    ……

    孩子在自我意识敏感期会有诸如此类的种种“叛逆”行为,这是孩子生命的必经阶段,对孩子的人生有着非比寻常的重要意义。

    很多青春期叛逆或者成年后总是对自己感觉不满的人,追及源头,其实都是因为幼年时“自我意识”构建没做好。在自我意识敏感期没能顺利构建自我的孩子,会在青春期“叛逆”继续进行自我意识构建,如未能完成自我构建,难以形成自我,成人后就有可能患以下三种“心理病”:

    1.从别人处寻找归属感,拒绝承担责任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妈宝男”、“妈宝女”。因童年父母教养方式的高度包办化,被剥夺了自己与他人、社会分离的机会,其自我意识一直备受压抑,即使身体成年了,思想却一直处在构建自我的童年时期。自我价值不足的青少年通过给外表“加分”的方式,来吸引别人的注意,以期达到别人的认可,例如买名牌、追星、标新立异、出格行为……这些表现往往持续到成年。他们处处退缩,怕承担责任。因为从小缺乏独立思考和行动的机会,成人后遇到必须要自己解决的事情时,他们会以“我做不了!”来拒绝。

    2.没有独立人格,没有价值判断

    没有自我的人,看不清自己的优势劣势,容易被他人左右。奥地利心理学家阿德勒在《自卑与超越》中曾举过这样一个例子:

    一个吸毒者引诱少年,说:“吸一口吧!不吸就不是男子汉。你是不是男人?”一个自我意识构建充足的少年,会拒绝不良分子的引诱。他会有自己的价值判断:“我有如此强大的能力,能够做这么多的事,有这么多的方法去找到乐趣、满足,我不需要这些。何况我要保全自己的力量,争取别人对我的信任、爱护和尊重,因此这些事不值得我去做。”

    但丧失自我的少年,如果有人对他这样说,他就容易屈从别人,真的用“吸一口”来向他人证明自己,以获得认同。

    有新闻曾报导一个母亲把亲身的女儿从23楼上抛下,她对女儿的生命如此轻视,是因为她在成长过程中没能构建足够的自我,对自己的生命同样轻视,以致酿成悲剧。

    3.物权意识得不到满足,成年后异常自私和虚伪

    物权意识是幼儿构建自我的重要一环,但这种意识经常被父母道德绑架乃至伤害。父母以“要分享,要谦让”“能分享的才是好孩子”“不能小气”等等理由迫使孩子放弃自己的所有权。孩子成年后容易变得自私自利,他们会通过加倍地向社会和他人索取,以补偿幼儿期丧失的物权。他们敏感、自我、依赖他人、一味索取,同时又缺乏责任感,不具备社会价值取向。为了达到一己私利不惜伤害别人的利益,对自己要求低,对别人,却站在道德的至高点提要求。

    综上,在儿童自我意识敏感期没能顺利构建自我,将对孩子产生诸多不良影响。反之,如果在这一时期,父母能给予支持,帮助孩子顺利渡过,会让孩子在构建自我的过程中,同时建立起优秀的个人品质,比如自信、专注、独立和坚定等

    那么,父母如何帮助孩子顺利渡过“自我意识敏感期”,进行自我构建呢?

    1.接纳情绪,转移注意力

    这时期,父母要理解孩子的执拗是其成长过程中必经阶段,孩子说“不”,或为了坚持自己的意愿而发脾气,都是他们自我意识的萌芽,作用就如“宣言”一般。父母要做的就是:坦然接受,耐心陪伴,无条件接纳他们的情绪,不过多限制他们的行为。

    当孩子提出要求的时候,只要是不涉及安全或违背原则的,父母应尽量满足。对于孩子不合理不安全的要求,父母要学会转移孩子的注意力,因为6岁以下的孩子感性先行,听不进道理,有句话说“别跟6岁以下的孩子讲道理”。父母需要温和而坚定地,接纳孩子情绪,通过拥抱、转移注意力,寻找替代品等把孩子的注意力转到别的东西上。

    比如,我女儿每次换尿裤时总不肯乖乖躺着,要爬起来乱蹦乱跳,让她躺着她会哭闹、拳打脚踢,我就会笑着先安抚她的情绪,然后指着天花板的灯示意她看:“看灯上面有没有小鸟?有没有猫猫?”把她的注意力转移到看吸顶灯上的鸟和猫的图案上,在她专注看灯的时候,我顺利完成了给她换尿裤的工作。

    2.做孩子的安全后盾,支持他的物权意识 

    当孩子萌发物权意识,表现出来的就是强烈的占有欲,“不分享”、“我的,就是我的”。父母们会发现,教育幼小的孩子分享东西很难。

    在这个时期,不要以大人的道德观来要求孩子,这里说的支持孩子的物权意识,是要大人们尊重孩子的所有权,这是其自我意识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正常阶段,父母能做的是帮孩子区分哪些是他的东西,哪些是别人的东西,孩子能支配的是自己的东西,随着孩子自我意识的发展,他渐渐能区分“我”和“你”的界限,他才会愿意接受交换,也就真正懂得了分享的意思。

    现实生活中,我们可以观察到:3岁以上的孩子通常比2-3岁的孩子更容易“分享”物权。如果小弟弟小妹妹要玩哥哥姐姐的玩具时候,只要温和地询问哥哥姐姐的意见,他们多半都会欣然同意并一起开心玩耍。

    3.放手,并做出鼓励

    我见过很多父母在孩子想自己吃饭的年纪,嫌弃孩子吃得慢,吃得脏,直接一手包办。导致有些孩子5、6岁了,父母还在她屁股后追着喂饭。

    帮助孩子学会独立,需要父母放手,允许他们犯错,并教他们从错误中吸取经验教训。这时孩子并没有要做错事的心理,试“错”是孩子成长之必须,任何以“爱”之名为孩子代劳的行为,最终都会在孩子身上产生负面效应,孩子学不到该学的,长大后要付出痛苦的代价,还会过度依赖父母,缺乏自信。

    孩子在构建自我意识的过程中,开始有了更为复杂的情绪体验,渴望得到成人的关注与回应。比如,当他做了某件事,成人夸奖他“乖”、“好孩子”时,他会有成就感,并获得自尊。建议父母对孩子的具体行为作出鼓励,例如:孩子经过努力终于掌握了用勺子吃饭的技巧,父母可以这样来鼓励孩子:“**学会了用勺子吃饭,做得很好!”而不是单纯的一句:“**真棒!”这样,孩子能慢慢地形成内在对自我的正确评价。

    父母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就是帮助他们,鼓励和支持他们做自己。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看看孩子有没有这些行为,注意了,这可是关系孩子一生的大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baui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