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晚上,女儿准备完成这周的作文,作文题是写一个你感谢的人。
她坐在沙发上,嘴里嘀咕个不停:“可是没有思路啊,我写谁啊?可是我实在想不到可以感谢的人啊!”
她妈妈坐在沙发上一旁照顾小宝,听她念叨了好几遍,有些火了:“怎么想不到感谢的人呢?比如奶奶,比如爷爷。你就是没有一颗感恩的心!”
小孩一听也急了:“你们就说我是一个坏孩子吧!”
她妈妈说:“奶奶天天在家做饭给你吃,接你放学,爸爸天天早起给你做早餐,不是值得感谢吗?”
我一旁听到了附和说:“是啊,怎么会没有感谢人呢,比如妈妈,比如老师。”
女儿问:“可是我就是不知道写些什么啊!写些什么呢?”
我举了一个例子,比如有一次画画亲子课上,适逢父亲节,画画老师播放了央视上一则感人的短视频:一位父亲不远万里给不能回家过年的儿子送东西,因为没有事先给儿子打招呼,到大城市后下了火车不知道怎么走了,还好在民警的帮助下找到了在餐馆打工的儿子。等找他儿子,他父亲已经在火车站风餐露宿了好几天,父子重逢,场面甚是感人,看得在座的孩子和家长纷纷掉下了眼泪。视频播放完,画画曾老师让孩子分享生活中关于父亲的小故事,一个小男孩在野营中看到父亲手不小心受伤流血了,伤心的直掉眼泪,不停的问爸爸痛不痛。我说:“这就是生活中的细节。作文就是通过一个个的小细节来凸显文章的中心思想,故事选材得当,细节描述到位,就会是一篇很好的文章。 ”
女儿得到了批评,很是不悦,嘟囔着说:“我知道了!”晚餐后她主动的去完成作文了。至于她作文的主人公选的是谁,她没有主动分享的意思,我们也就没有追问。毕竟,她好像不喜欢我们看她写的作文。
没有一颗感恩的心?也许对,也许不一定对!
不少传媒评价说,现在的孩子,生活条件好了,物质条件丰富了很多,基本上要啥有啥,反而不懂得感恩,对于亲人的关爱熟视无睹,甚至认为得到关爱是理所应当,不能满足他们提出的各种要求就是亲人的错,有些孩子甚至因为物质需求得不到满足而做出伤害父母的行径。从这个层面上说,有些孩子确实缺乏一颗感恩的心。
至于女儿的这种情况,没有一颗感恩的心?应该有些量刑过重,可能更多的是缺少一双发现的眼睛,缺少对于生活中点点滴滴的观察和感悟。生活中并不缺少值得感恩的事,缺少的是用心的体会和发现。学校布置一篇一个值得感谢的人为题的作文,是否有借着着520(谐音“我爱你”)这个日子,让孩子学会表达爱,表达感恩的意思?我们不得而知,但孩子面对生活中这一熟悉的题材,却无从下笔,还是因为平日里缺少发现,习惯于日常生活中得到的关爱而不自知。孩子的内心,本性是善良的。在我们成人的世界里,尚有不少人不懂得感恩,或者说不懂得表达感恩,或者习惯于把对于身边的人的感恩之心放在心里。孩子在这样的环境中长大,自然也就不懂感恩或不懂得表达感恩。因此,小孩不懂感恩或不懂得表达感恩,是否是大人的错?是值得很多家长反思的问题。作为家长,我们是否应该扪心自问:生活中的我们这些大人真的做好榜样了吗?
这半年多来,自己养成了写日记的习惯,生活中有所感悟,便诉诸笔端,写一些小文章,在印象笔记里记录生活,时不时给女儿分享阅读。前两天写了一篇《这么瘦还锻炼?》的文章,女儿看完后说:“爸爸,你怎么有那么多的经历可以写啊?”我说:“你看我写的文章,都是来自生活中的一件件小事,都是自己的亲身体会,你也可以做到。”给她分享我写的文章,就是给她很好的引导和示范,让她觉得写文章不难,只要善于发现,勤于思考,她也可以做到。记得有位作家说,写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写文章的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写而写,不是为了完成一项写作任务,我们绝大多数人都当不了作家,但对于普通人,如能畅意表达生活的点滴领悟,在文字的烟波浩瀚里快意挥洒,也是一件很幸福很美好的事情。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引导和示范才是最好的教育方法。孩子不懂得感恩?或许我们家长更应该思考的是:我们这些做家长的,是否真的做好了自己,是否起到了一个很好的示范作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