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育、教育家与教育家精神
1. 什么是教育?
“我们经常讲教育,教师们天天搞教育,但到底什么是教育?我们根据什么将教育与推残、奴役、愚弄、欺骗、蒙蔽、操纵、控制、禁锢、貶抑、束缚、蛊惑、教唆、误导等等区别开来?显然,这个问题不搞清楚,就很容易导致教育的异化。”
钱理群老师老年时曾在一本书中写道〝也许真是因为人老了心也变得软弱起来,我只是读了 《爱你准备好了吗?》的一部分,就止不住流了好几次眼泪。明知道这本书不是给我看,而是让孩子们读的,我却依然读得如此投入……在阅读过程中我不断地反问自己:尽管忝身于老教授、老教育工作者、老语文教师队伍之列,但我真的懂得了 ‘教育的真谛’了吗?”
顾明远:与反教育行为做斗争
在2011年发表的 《要与反教育行为作斗争》一文中,顾明远先生列举5种反教育行为。
1)把学生分成三六九等,特别歧视所谓 〝差生”“后进生”;
2)用暴力对待 “后进生”;
3)用非人性的标语口号来督促学生们拼命学习;
4)在学生之间片面提倡竞争,鼓励相互保密,相互歧视;
5)揠苗助长,对学生实施过度的教育。
西方学者的代表性观点
1)柏拉图(公元 前427年一公元前347年):教育即促使人的心灵发生转向的力。
2)夸美纽斯 (1592-1670):“只有受过恰当的教育之后,人才能成为一个人。”(教育即“成人”)
3)裴斯泰洛齐 (1746-1827):
“人的全部教育就是促进自然天性边储它固有的方式发展的艺术。”(教育即“发展”)
4)杜威(1859--1952):“教育即经验的改组或改造”。
5)巴格莱 (1874-1946):“在最广泛的意义上讲,教育则是传递这些(人类)知识的过程,或者说教育是传递人类积累的知识中具有永久不朽价值的那部分的过程。”
6)雅斯贝尔斯 (1883-1969):“所谓教育,不过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交给年青一代,使他们自由地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
中国学者的代表性观点
1)《中庸》:“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教育即“修道” 和“复性”)
2)《大学》:〝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教育之道即“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
3)梁启超 (1873-1929) :“教育是什么?教育是教人学做人一学做‘现代的’人。身体坏了,人便活不成或活得无趣,所以要给他种种体育。没有几样看家本事,就不能养活自己,所以要给他种种智育。其他一切教育事项虽然很复杂,目的总是归到学做人这一点。”(教育即“学做人”)
4)陶行知 (1891-1946):“生活即教育”,“教育是通过生活,为了生活和在生活之中进行的。”(“生活”即教育)
5) 孙喜亭(1930—2018):“教育是对人的发展的价值限定。”
6)顾明远 (1929一):“我认为,如果从生命发展的视角来说,教育的本质可以概括为:提高生命的质量和提升生命的价值。”
“教育” 的本质特征
“教育”的定义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想求得一个普遍赞同的 “教育” 定义是勉为其难。
•“教育是什么”的基本共识:教育的核心任务就是立德树人,通过人类文化的传承引导个体不断超越自我,重构自我,最终融入到社会与历史的文化大潮之中。
教育是一项具有人文性、历史性、文化性和超越性的事业,在具体的时代和社会制度背景下,教育具有时代性和社会性,在阶级社会里,教育还具有阶级性。
教育的精神
•“教育” 的基本精神或一般精神,那就是“人文主义精神”,即对人的存在的积极关注,对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价值引导和对人性或人格境界提升的不懈追求。
•从这个意义上说,教育确实应是“以人为本”的,从事教育工作就是在从事一项高尚的人文主义事业。
·从这个意义上说,从事教育工作需要的不仅仅是专业的知识、技能或能力,更需要一种历史意识、文化情怀、对学生的爱、对社会和国家的责任感以及对人的有价值发展和理想社会的热切期盼。
2.何谓教育家?
![](https://img.haomeiwen.com/i5152258/52af0f83b7e4d8ff.jpg)
陶行知:我们常见的教育家有三种:一种是政客的教育家,他只会运动,把持,说官话;一种是书生的教育家,他只会读书,教书,做文章;一种是经验的教育家,他只会盲行,盲动,闷起头来,办⋯⋯办……办。第一种不必说了,第二第三种也都不是最高尚的,依我看来,今日的教育家,必定要在下列两种要素当中得了一种,方才可以算为第一流的人物。
陶行知:第一流的教育家
一是敢探未发明的新理;二是敢入未开化的边疆。敢探未发明的新理,即是创造精神,敢入未开化的边疆,即是开辟精神。创造时,目光要深;开辟时,目光要远。总起来说,创造开辟都要有胆量。在教育界有胆量创造的人即是创造的教育家,有胆量开辟的人即是开辟的教育家,都是第一流的人物。
顾明远对“教育家”的理解
一、长期从事教育工作,热爱教育,热爱孩子,一生献身于教育事业的教师;
二、在工作中肯于钻研,敢于创新,有自己的理论见解和思想体系,
三、工作出色,经验丰富,有自己的教育风格,在教育界有一定影响,被广大教师所公认。
![](https://img.haomeiwen.com/i5152258/3f3476bd70c84964.jpg)
3.何谓教育家精神?
•教育家精神是教育工作者的一种职业精神,如同 “医学职业精神”、“企业家精神”、“科学家精神”等职业精神一样;
•教育家精神是教育工作者在自己的职业活动中所体现、所秉持和所追求的理想信念、道德原则、专业能力和职业情操的综合体现;
•教育家精神反映了教育工作的本质特征和根本要求,是教育精神在特定时代和社会的教育工作者身上的体现;
•教育家精神最集中地体现在那些优秀的教师和举世公认的教育家身上,教育家是教育家精神的诠释者、弘扬者和守护者。
“师道”传统——教育家精神的历史溯源
•对教育家精神的理解在不同社会历史时期和不同社会制度下存在本质性不同。
•没有抽象的、普遍的和永恒的教育家精神,有的只是在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社会制度下具体的、体现文化特征和时代要求的教育家精神。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师道” 传统反映了传统中国社会中对教育家精神的理解和追求。
“师道”的一般内涵
•“师道”是教师哲学的一个范畴,它表达着教师的根本理念,回答“何以为师”的根本问题。
•从内涵上说,“师道” 既是教师之为教师的根本规定性,又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不可违背的基本价值原则,同时也是教师一生应当孜孜追求的价值理想。
“师道”是“教师之所是”和“教师所应是”的统一,兼具事实性与价值性;
•从“教师之所是”来说,“师道” 具有普遍性;从“教师所应是” 来说,“师道” 又具有“特殊性”(社会性、文化性)。“师道”是“普遍性”和“特殊性” 的统一。
孔子的,“师道”(论述、自述和来自学生的评论)
•子日: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历史意识
•或谓孔子日:“子奚不为政?”子日:“《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政?”(《论语•为政》)——政治担当
子日:“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论语 •公冶长》)一—热爱学习
•子日:“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一启发诱导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景,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一价值原则
•子日:“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论语 • 述而》)一—学无常师
•子曰:“有教无类。”(《论语 •卫灵公》)——教育公平
•朱熹:“夫子教人,各因其材”(《论语集注》序)——因材施教
颜渊喟然叹曰:“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略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既竭吾才,如有所立卓尔,虽从之,末由也已。”(《论语•子罕》)——文化理想
《学记》中的“师道”论述: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把握教育规律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掌握教育艺术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藏,譬而喻,可谓继志矣。”—传播文化理想
•“凡学之道:严师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师严尊道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虽舍之可也。”(《礼记.学记》)-超越知识
《学记》中的“师道”论述
•“君子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故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把握教育规律
•“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掌握教育艺术
•“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传播文化理想
•-凡学之道:严市为难。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师严尊道
•“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必也听语乎!力不能问,然后语之,语之而不知,星舍之可也。”(《礼记•学记》)—一超越知识
韩愈(768—824)论“师道”
•“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人非生而知者,孰能无惑?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师道的三个内容
•“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师道即“师”与“道”的结合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师道失传
•“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弟子、教师与道之问的关系(《师说》)
陶行知 (1891—1946)的师道观
我们深信教育是国家万年根本大计。
我们深信生活是教育的中心。
我们深信健康是生活的出发点,也就是教育的出发点。
我们深信教育应当把环境的阻力化为助力。
我们深信教师应当培植生活力,使学生向上长。
我们深信教法学法做法合一。
我们深信教师应当以身作则。
我们深信师生共生活、共甘苦,为最好的教育。
我们深信教师必须学而不厌,才能诲人不倦。
•我们深信乡村教师必须有农夫的身手,科学的头脑,改造社会的精神。
•我们深信乡村教师应当用科学的方法去征服自然,用美术的观念去改造社会。
•我们深信乡村教师要用最少的经费办理最好的教育。
•我们深信最高尚的精神是人生无价之宝,非金钱所能买得来,不必靠金钱而后振作,切不可因钱少而推诿。
•我们深信教师应当运用因难,以发展思想及奋斗精神。
•我们深信教师应当做人民的朋友。
•我们深信乡村学校应当做改造乡村生活的中心。
•我们深信乡村教师应当做改造乡村生活的灵魂。
我们深信如果全国教师对手儿童教有都“鞠躬尽瘁,死而后己” 的决心,必能为我们民族创造一个伟大的新生命。(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 ,1996: 73.)
•“捧着一顆心来,不带半根草去”
•“干教万教教人求真,干学万学学做真人。”
毛泽东的师道观:人民性
1950年11月,毛泽东应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校长周世钊之请,为第一师范题写了“要做人民的先生,先做人民的学生” 的校训。”
![](https://img.haomeiwen.com/i5152258/172033146452ef36.jpg)
![](https://img.haomeiwen.com/i5152258/a6af6292c0576dbc.jpg)
三、习近平总书记对教育家精神的重要论述
1.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
2.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
3.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
4.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
5.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
6.胸杯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
1.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理想信念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 是教育家的政治理想和价值信念,回答“为谁而教”的问题。
•“心有大我、至诚报国” 最早出自习近平总书记对黄大年教授教育人生的评价。
“我们要以黄大年同志为榜样,学习他心有大我、至诚报国的爱国情怀,学习他教书育人、敢为人先的敬业精神,学习他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高尚情操,把爱国之情、报国之志融入祖国改革发展的伟大事业之中、融入人民创建历史的伟大奋斗之中,从自己做起,从本职岗位做起,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現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智慧和力量。”(《人民日报》2017年5月26日)
“心有大我” 中的“大我”指的是“中国共产觉”、“中国人民”、“中国人民”、〝中华民族”、“中华人民共和国”,也应该包括“全人类”、“大自然” 等。“至诚报国” 中的“至诚”是对中国儒家 “至诚〞思想的当代转化,既是指一种真心真意、 全心全意报效国家的主观心理状况,也是指教师个体成长为教育家的必由之路。
“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有,则可以与天地参矣。”(《中庸》 第22页)
2.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道德情操
“言为士则、行为世范” 是教育家的道德操守和社会期许。
“言为士则、行为世范〞源自习近平总书记在视察中国人民大学时对广大教师提出的希望与要求。
〝对教师来说,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自己首先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老师应该有言为士则,行为世范的自觉,不断提高自身道德修养,以模范行为影响和带动学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为称社会学重的楷模,成为世人效法的榜样。”(新华社2022年4月25日)
•“言为士则、行为世范”是对习近平总书记在“‘四有好老师”论述中“有道德情操”的进一步概括。
〝教师的职业特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是道德高尚的人群。合格的老师首先应该是道德上要合格,好老师首先应该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师者,为师亦为范,学高为师,德高为范。老师是学生道德修养的镜子。(《人民日报》2014年9月10日)
3.启智润心、因材施教的育人智慧
•“启智润心、因材施教”是教育家的专业责任和教育艺术。
“启智”即〝启迪智慧”,“润心”即〝滋润心灵〞,包含了道德、情感、价值观、人格等广泛的发展领域。“启智润心〞 反映了教育的本体价值,也体现了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思想。
“因材施教”是中国古老的教育艺术,建立在对学生独特性的承认和尊重基础上的个性化教育理念,具有永恒的教育魅力。有人认为,这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教育思想。
“教师要时刻铭记教书育人的使命,甘当人梯,甘当铺路石,以人格魅力开启学生心灵,以学术造诣开启学生的智慧之门。”(《人民日报》2014年5月5日)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也多术,就是要求老师具有尊重、理解、宽容的品质。这本身就是一种伟大的力量。”(《人民日报》2014年9月10日)
4.勤学笃行、求是创新的躬耕态度
“勤学笃行、求是创新”是教育家的知行态度与科学精神。
"勤学笃行、求是创新” 体现了教育家 “学而不厌,知行合一”的学习和行动精神以及“实事求是、勇于创新”的科学精神。
“陶行知先生说‘出世便是破蒙,进棺材才算毕业。’这就要求老师始终处于学习状志,站在知识发展前沿,刻苦钻研、严谨笃学,不断充实、拓展、提高自己。”(《人民日报》2014年9月10日)
“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做到方向明、主义真、学问高、德行正,自觉以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为学术己任,以彰显中国之路、中国之治、中国之理为思想追求,在研究解决事关党和国家全局性、根本性、关键性的重大问题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新华社2022年4月25日)
5.乐教爱生、甘于奉献的仁爱之心
•〝乐教爱生、甘于奉献” 是教育家的专业态度和伦理操守。
•乐教爱生。 体现了孟子 “得天下之英才而教之,三乐也”的“乐教”思想。“甘于奉献”体现了中国历史上常常颂扬的 “红烛精神”、“春蚕精神”、“绿叶精神”、“人梯精神”以及“孺子牛精神”。
“教育是一门‘仁而愛人’的事业,爱是教育的灵观,没有爱就没有教育。好老师应该是仁师,没有爱心的人不可能成为好老师。……爱心是学生打开知识之门、 启迪心智的开始,爱心能够滋润浇开学生美丽的心灵之花。
老师的爱,既包括爱岗位、爱学生,也包括爱一切美好的事物”。
“好老师要有“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的奉献精神……好老师要有‘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的精神,兢兢业业做好工作。做老师,最好的回报是学生成人成才,桃李满天下。”( 《人民日报》 2014年9月10日)
6.胸怀天下、以文化人的弘道追求
•〝胸怀天下、以文化人”是教育家的思想视野与文化使命。
•“胸怀天下、以文化人”体现了 《周易•贲》彖辞中:“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上,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 中的天下观、文化观和文明观。
•“胸怀天下、以文化人” 既是传统的,也是现代的。就其现代的内涵而言,应当包括了对百年之大变局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局之间相互关系的把握、对人类命运共同体以及人与自然生命共同体的关怀以及通过教育来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繁荣、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天下为公、担当道义,是广大知识分子应有的情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思想为一代又一代知识分子所尊崇。現在,觉和人民更加需要广大知识分子发扬这样的担当精神”(《人民日报》2016年4月 30日)
教育家精神与习近平总书记其他教师重要论述关系
•“‘四有’好老师”(有理想信念、有道德情操、有扎实学识、有仁爱之心,北京师范大学,2014.9 )
•“四个引路人”(广大教师要做学生锤炼品格的引路人,做学生学习知识的引路人,做学生创新思維的引路人,做学生奉献祖国的引路人,八一学校,2016.9)
•“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清华大学,2021.4.)
教育家精神与其他教师重要论述的一致性、相关性和互补性,是对其他教师重要论述的进一步概括和发展。
![](https://img.haomeiwen.com/i5152258/e7da6c1afbcff36b.jpg)
总体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有关教育家精神的重要论述
>是在党的二十大之后加快科技强国、人才强国和教育强国背景下对教师队伍建设做出的新论述。
>是对中国传统师道的创造性继承和创新性发展,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是对马克思主义教师观包括中国共产党的教师观的重要发展。
>与习近平总书记其他有关教师地位、作用和素质要求的丰富论述具有内在一致性。
总之,习总书记对教育家精神的论述为新时代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建设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思想引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