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美文干货在这里道学•国学•养生
写给陈老师的第七封信,关于“陶瓷之美”

写给陈老师的第七封信,关于“陶瓷之美”

作者: Shawn_BES | 来源:发表于2017-02-21 00:28 被阅读0次

北大《美学修养高级讲座》是陈可石教授所开设的课程,个人于2012年读研究生期间,曾聆听老师讲座,并书写给陈老师的十封信。与其说是十封信,不如说是 十封疑问。学生资质愚钝,未拥有可以和老师共同探讨“美”的学术底蕴,故书此十封信,求老师解答疑惑。现在将此十封信公布于众,意在为读者提供一些“美 学”素材,引起读者思考。由于当时材料保管不善,所以只剩九封,我意欲将最后一封信,留给读者留言和互动,用以记录这段思辨。



中国陶瓷的魅力早在北宋(公元960年——1127年)就备受朝野关注。文人在生活中观察并归纳出陶瓷之美,把她推崇至极高地位,官方予以确认,遂极力推广。中国陶瓷美学的第一次高峰就在此时迅速形成。著名的汝官哥钧定五大名窑,以及广泛民间的磁州、耀州、龙泉、景德镇、吉州等窑系,将陶瓷之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并影响后世整整一千年。


一千年来,陶瓷在文人和工匠的共同努力下,逐渐发展完善。元代以后,景德镇作为瓷都,地位显赫。青花、釉里红、颜色釉、五彩、斗彩、粉彩、珐琅彩,以及妙肖的仿生瓷,应运而生,装点古人的生活。陶瓷至此已成为大众的必须——文人赋予她思想,工匠赋予她生命。这个原本仅与生活相关的器物,竟成了一代又一代人的精神追求。在这片祥云的笼罩下,陶瓷功能由单一变得复杂,由实用趋向艺术。汉唐无法想象宋元,宋元也无法想象明清。当汉的辉煌、唐的张扬、宋的含蓄、元的粗旷,明的斑斓,清的华彰一并呈现在我们面前,我们才知道自己仅是匆匆过客,但我们依然幸福。

这种幸福,来自于能面对如此丰厚的遗存,并有欣赏和选择的自由。

欣赏与选择,在今天已是易事。而上溯至鸦片战争,从那时起,贫困使中国陶瓷以奔涌之势涌向境外。洋人视中国陶瓷为拱璧,敬若神明。而对国人,长达百五十年的痛楚,不堪回首。陶瓷无疑是中华民族最美丽动人的瑰宝,她包含着我们先人的智慧和勤劳,包含着先人们对生活的憧憬和向往。国人对陶瓷的亲近感,与生俱来。时值国泰民安,收藏热再度兴起,绝非偶然。

一十年来,收藏需求急剧扩大。中国人以前所未有的高涨热情接受并享受这迟来的愉悦,把美不胜收的陶瓷放在历史从未置放过的高度。这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成熟的表现。

而面对这笔巨大的兼有精神和物质双重性的财富,孰能平静?传统文化在创造财富的同时,教育了国人怎样去尊重文化,善待文化。陶瓷以她炫目之美,为世人增添愉悦的同时,更多的是增添了炫耀的资本。在欣赏与炫耀之间,我们有时很难区分这个中差异,我想请问陈老师,我们该用什么样的态度,面对收藏?又该用怎样的态度面对由于资本堆积起来的价值意义?这样的价值意义在逐渐侵蚀到我们生活中,体系中的个体粒子又该何去何从?

学生:薛涛

2013年1月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写给陈老师的第七封信,关于“陶瓷之美”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myryw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