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父母未生之前,喜怒哀乐在哪里?

父母未生之前,喜怒哀乐在哪里?

作者: 初树香 | 来源:发表于2019-03-28 13:58 被阅读0次

 1

最近看到一些关于“中庸”的讨论,解释“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很有意思。其中表达得比较清晰的观点是:“喜怒哀乐”由于已经成为情感的流露,所以只能称为“已发”,而这个“未发”就是指人类情感隐藏的状态,其中包含情感宣泄的本能和理性克制的要求,动中有静,静中有动,二者冲突而平衡的状态,此谓“中”。

嗯,原文更学术化,大多数人依此还是难以触摸“中”的含意。当然,还有更标准的解释,但因为更晦涩,所以在此不论。后来,我发现可以更深刻更明白也更浅显的理解“中”字,在浅显如我看来,以下可以作为佛、儒的分野之一。

可以和儒家的“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一起来谈的,是佛家的“父母未生以前的本来面目”。

2

“父母未生以前的本来面目”,是人类智慧所可能探究到的生命本源。比如孔子说兰花“兰生于深林,不因无人而不芳”,兰本身具有芳香因子的本能,是谓“本来面目”,是谓“中”,时节到了,自然芳香四溢,是谓“庸”。

为什么说“父母未生以前的本来面目”是更深刻的“中”呢?因为“本来面目”是各种情绪的载体,没有它,连喜怒哀乐都没有。而所谓被克制的喜怒哀乐都是已经成形了的情绪,即使不发,都已经是“庸”而不是“中”了,这就是文首观点不够透彻之处。

也就是说“中”不是喜怒哀乐未发之时,是喜怒哀乐未起之时。这是现代语境的解释。《中庸》中喜怒哀乐之“未发”或许并不是有而隐藏、没有发出的意思,更蕴含了无而开始萌发的意思,就像宇宙从虚无中诞生一样。

3

回头说人性,比如“善良、美丽、真实”是令人内心愉悦、舒适的本能,这是真理,谓之中。然后有人在一生中可能历尽打击和磨难,他妥协、阴暗、变态,但最后发现这些并不能导致实质性的愉悦和舒适、平静和稳定,回头一看,还是真善美让人开心,他一定会在某个角落或者很中心的位置安放“真善美”,这是很自然的利己行为,是为自己好的天性,是“中”。至此,外界的冲击怎么能动摇这个利己的好观念呢?他对外反应出来的就是信心、善意、宽容、愉悦等等正能量的东西,这就是“庸”。

4

人的一生很累,很变态,很烦,所以更愿意回到中庸去看看。现在国学、禅修、瑜伽、冥想会这么普及,虽然商业推动是更直接的原因,但还是蕴含着很强大的中庸本能。几乎所有的商业运作都对“本来面目”进行了扭曲,但还是比利欲熏心更令人赏心悦目。

本来中庸是我们的天性,只是被佛教所说的客尘蒙蔽了。试过冥想、禅定的人应该能感知到生命原始的力量,很清新,很清醒,依稀能看到一点我们内心中庸的天性。

这是不专业的解构,但是自心而出、随性而解的,希望这点光仍然能照耀我。

(文中美图均来自武汉梅园周彬先生,在此致谢!)

相关文章

  • 父母未生之前,喜怒哀乐在哪里?

    1 最近看到一些关于“中庸”的讨论,解释“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很有意思。其中表达得比较清晰的观点是:“喜怒哀乐...

  • 夫子十论——论生活

    生活,没有生命的存在和价值意义,活怎么活? 生,父母未生你之前,你在哪里?生命来到这个世界上为人是什么缘由?生命的...

  • 结束在未开始之前

    所有的情话已经说完 倾听者的背影已经走远 我站在黑夜的最深处 右手轻轻握住左手 玫瑰静静凋谢 / 渐渐冷寂,一双远...

  • 在花未开之前

    山水远隔 春风已经了无气息 远望 梅用一枝独秀 书写款款深情 土地用执著继续滋养 回报 总是来的太迟 一只鹰 在风...

  • 在风未吟之前

    轻轻挥手间 背影已走远 岁月的列车 载走我们的故事 也载走了你的厌倦 我可怜的小背包 再也掏不出你的狂热 还有过多...

  • 少女未生(六)

    好吧,未生似乎有些明白父母为什么这样行事。他们在试图努力让未生显得和普通的女孩一样。 未生并不觉得自己有什么不正常...

  • 🙏

    生我养我者,父母,舍命可报。 生我未养我,断指可报。 未生我,为养我,何以为报。

  • 何以为报

    生我养我者父母,舍命相报;生我未养我,断指可报;未生我,为养我,何以为报。

  • 在晨霜未消之前

    在晨霜未消之前 沏一壶温热的茶 氤氲我 红尘疏离的清冷 惟有茶几上的杯碟 触摸到 我手心的温度 多少红豆零落 昨夜...

  • 在闹钟未响之前醒来

    我喜欢清晨, 喜欢人类清醒之前的宁静 窗子庄严地立在床边 风吹也不会摇动的,站在那里 我喜欢黎明前的夜, 黑色的外...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父母未生之前,喜怒哀乐在哪里?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beqb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