歇了两日,继续分享一下朱先生的文章,今日分享的是《谈朋友》一文。
反复阅读过三遍,有些地方仍旧有些疑惑,等读完整本书籍会再回头来阅读一遍,现在分享的是初步的感受,也许之前所读的文章,日后再来阅读,所想又会有所不一样,至于会不会再分享,尚未可知。
人生在世,有了和世界的联系,我们周围的人和我们关系总体而言在五伦之内,既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朋友间的关系最为微妙,受法的约束,是自发的,更靠近道德的关系,先生认为,朋友这一伦关系虽然在五伦最末,但细细分析这友字,你会发现之前这几伦里是包含着友的关系的,也难怪父辈将恋爱关系说成谈朋友。
那前四伦的关系里如果多了我们能更深刻的理解友的含义,会更利于这关系的和谐发展。
先生觉得我们应该广泛的交友,这交友之道却是最难得,难就难在,若志趣不同你们很难同对方相交,这问题不但普通人,那些大家更甚,先生在这里列举了王安石与司马光、苏轼、程颢四人,皆为大家,皆有大学问,可是最终却是闹得不够愉快,可见这志趣在交友的路径里有多重要。
但是在朋友里我们又需要哪些和我们又不同的看法和观点的朋友。这样的朋友可以同我们相争辩,逼迫着我们去从不同的角度去看问题,和我交流着不同的思想,看似和前面志趣相同是矛盾的,其实不然,这里对我们自身是有更高的要求,我们既要寻的一个志趣相同的人,也要包容得了他人的不一样,在交友时我们应该时刻谨记“责己宜严,贵人宜宽。”
看看我们今天的关系,无论是父子,或者是夫妇关系,我们似乎甚少将对方想为友,父对子的严厉,将自己当做了权威,要求绝对的服从,不会去如友一般平心静气的交流,只是从自己的角度下达着命令,并且让对方执行到位,这如何能不产生矛盾。
夫妇关系也是亦然,只要求纯粹的爱,不去看志趣是否相投,日久天长会彼此格格不入,甚至没有了共同的语言,我们作为夫妻,其实更该去了解对方的志趣,你连对方的志趣为何都不知道,那么日后有分歧,你们间该如何处置这志趣的问题,他与你志趣不相同,你和他说什么,又和他一起努力什么呢。
朋友于我们必不可少,如何交友,许是一生的话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