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一部由王志文和左小青主演的电视剧《天道》上映,一跃成为当年的“现象级”电视剧,被观众视为是理解人性的“财富密码”。
即便是在上映十多年后的今天,在各大短视频平台也还是可以经常刷到电视剧的片段,这部剧在豆瓣的评分依然高达9.2分,在国产剧中绝对算得上是“顶流”了。
那电视剧为何要命名《天道》?它改编自作家豆豆的《遥远的救世主》这本书。读懂书中对救世主的阐述,就明白了什么才是真正的天道。
讲述天道,要从书中的主人公丁元英说的“文化属性”开始。
在这部小说里,主人公丁元英是一个难以捉摸的人物,用书中的话说,他身上“有三分静气,三分贵气,三分杀气,还有一分痞气”。
而他所提出的“文化属性”理论,则是这部小说最精华的内容,甚至有人说,谁能理解“文化属性”,就等于拥有了“财富密码”。
那么,这个玄而又玄的“文化属性”,到底是什么东西呢?
在书中,丁元英是这样解释这个名词的,他对芮小丹说:“透视社会依次有三个层面:技术、制度和文化。
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任何一种命运,都是那种文化属性的产物。强势文化造就强者,弱势文化造就弱者。这是规律,也可以理解为天道,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由此可见,丁元英所说的文化属性,指的是某一类人共同拥有的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并深刻影响着他们的人生和前途。
而文化属性又有强弱之分,按照丁元英的解释,强势文化就是遵循事物规律的文化,弱势文化则是依赖强者的,“等、靠、要”的文化,是一种期望救世主的文化。
强势文化造就强者,弱势文化造就弱者,这就是丁元英口中的“天道”。
在丁元英看来,弱势文化的死结,就在一个“靠”字上,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靠上帝、靠菩萨、靠皇恩……总之靠什么都行,就是别靠自己。
这是一个沉积了几千年的文化属性问题,也是很多普通人难以跨越阶层、实现逆袭的核心问题。
书中的王庙村就是典型的例子,这个远近闻名的贫困村,简直穷到了极点,劣质的柏油路面残缺不全,道路两侧随处都是破旧不堪的土墙和长着荒草的老房子,孩子们穿着脏兮兮又不合体的衣服,那是一幕只有在老电影里才能看到的凄凉景象。
然而,世代生活在村子里的老百姓,没有找到致富的方法,只能虔诚地聚在教堂里听牧师布道,把希望寄托在虚无缥缈的救世主身上。这就是弱势文化属性的最直观体现。
答应芮小丹帮助王庙村的时候,丁元英已经有了一番谋划,但他在很多场合都强调说,不能把这件事简单地看作“扶贫”,因为扶贫的本质在一个“扶”字,不能指望有救世主来救他们,如果一个人不打算自己站起来,就算是老天爷来了都没用。
丁元英深知弱势文化的根深蒂固,对“穷”的本质也看得很透彻,所以打一开始,他就直接打破了村民们对救世主的指望,而是通过设立出一套制度,让王庙村的农户们明白,世上没有天上掉馅饼的好事,想要赚钱,必须要付出常人所不能付出的代价。
换句话说,丁元英就是想通过这样一种方式,让弱势的农户们接受强势的生存观念,接受强势文化思维方式的洗礼,从而把改变命运的机会,放在了他们自己的手里,这才是他送给王庙村的农户们最有价值的礼物!
虽然,这份礼物并不那么光明,甚至隐藏着一些残酷,但是在丁元英看来,这份残酷正是“吃别人吃不了的苦,受别人受不了的罪”所应该有的,用他的话说就是“要想干成点事,就不能太把自己当人。”
只要我们愿意,每个人都能做自己的救世主!这就是天道。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