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03 | 怎样回归自主
转述师:宝木
武志红
我们这一单元的主题是“自我实现”,这是第三讲,题目是“怎样回归自主”。
自我实现是自主人格的一个副产品,那么自主人格又是如何形成的呢?
我觉得一个大概率的答案是:因为命运的馈赠,也就是说,生命一开始,你的自主性就是被允许、被鼓励的。但可能你会问,如果我的原生家庭太糟糕,我的自主性被破坏了怎么办?
如果是这样,我想先给你讲一个故事。
这个故事是马斯洛自己的故事。马斯洛有一个糟糕的童年,他曾这样说自己:
我是一个极不快乐的孩子,我的家庭是一个令人痛苦的家庭,我的母亲是一个可怕的人。我没有朋友,我是在图书馆和书籍中长大的。但是,奇怪的是,过着这样的童年生活,我居然没有患精神病。
马斯洛在童年和青春期,因为瘦弱和大鼻子一直很自卑,他说:“我从来没有任何优越感”。这和他的父亲塞缪尔有关,父亲曾在大型家庭聚会上问大家:“难道亚伯不是你们见过的最丑的孩子吗?”亚伯就是马斯洛,他的全名是亚伯拉罕·马斯洛。
对马斯洛来说,塞缪尔是一个“不存在的父亲”,他不愿意回家,和孩子们关系淡漠,但最终马斯洛还是和父亲和解了。父亲年老时,失业了,也花光了积蓄,并与妻子离婚,之后住到了马斯洛家中。他们相处得不错,马斯洛说,他是“一个很好的老家伙,一直到他去世,我们都是朋友”。
但是对母亲,马斯洛一直抱有无法释怀的恨意,母亲去世后,他甚至拒绝参加她的葬礼。他形容母亲是一个冷酷、愚昧无知和充满恶意的人,他觉得母亲好像热衷于把孩子们“逼疯”,而父亲之所以和孩子们关系淡漠,也是为了躲避她。虽然父亲有很好的收入,但母亲会用锁把冰箱锁起来,只有当有心思给自己弄吃的时候,她才把冰箱打开。母亲不会认可孩子,总对孩子们说“你根本就不知道什么是对的”,也常对孩子们发出威胁“上帝将惩罚你”。她毁坏过马斯洛心爱的唱片,把马斯洛带回家的两只小猫当着孩子的面活活摔死……
这样的家庭背景,没有阻碍马斯洛成为最有影响力的心理学家之一,他也显然拥有自主人格。
怎样回归自主?
自主性被破坏的人,该如何回归自主呢?马斯洛有这样一些建议。
1. 重建你的内部评价体系。在决定你自己的事情时,试着自己做决定。你应该请教别人的意见,但最后做决定的是你自己。放弃对身边人的依赖,放弃对权威、文化乃至流行的迷信。
2. 倾听并接受你内心的声音。马斯洛认为,“自主者对自己的体验彻底敞开”,他相信,直觉、感觉等体验性的东西是我们认识自己、别人和世界最可靠的部分。
如果它们不可靠,那只是因为你在认识的时候,扭曲了它们。试着按体验的本来面目去接受它们,这样做得多了,你会发现,它们无比准确,且从不欺骗你。
3. 把每个别人都当作独一无二的人。我们容易将自己当作独一无二的,但我们却容易以己度人,认为别人和自己一样,却忘记了其他的每个人也都是独一无二的,这也是为什么我们特别喜欢拿自己的坐标体系去评价别人的根本原因。这样做起来很轻松,但却会因此丧失存在认知、存在价值和存在爱。
理解别人是很多种创造力的基础。小说家如果不理解别人,他写出来的作品就是可笑的。管理者如果不理解别人,他就不可能在管理上有所创新。对他人和世界的理解能力,意味着一个人能看到其他存在的本来样子。
以上三点建议是最基本的。此外,马斯洛还有一些小建议:
无我地体验生活,全身心地献身事业。
选择成长。很多人放弃了成长,觉得人生这样就可以了。而当他选择放弃成长的时候,创造力就会逐渐离他而去。
真诚一致。不自欺、不欺人、不装模作样。自己的意识与内心的体验相一致,讲出来的又与自己的认识相一致。
从小处做起。如果你目前不是自主的人,缺乏存在认知、存在价值和存在爱,只要你从小处做起,一点点尝试做你自己,你最终会走向自主之路。相反,如果你开始是这样的人,但后来放弃了,那你就会背弃这条路。
勤奋,追求达到你能做到的最好。
自主者自然有这么多优点,那为什么大多数人不这么做,而成为非自主人格并丧失了创造力呢?
马斯洛认为,与其说创造力是一种能力,不如说是一种人格。与其说创造力是我们学来的,不如说创造力是与生俱来的,多数人只是不幸放弃了自主而最终丢失了创造力而已。
导致抛弃自主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控制性教育和太顺应社会。
控制性教育
如果父母喜欢控制孩子,希望孩子完全按照自己的计划去发展。那么,这个孩子就会成为父母的复制品,而不是成为他自己。
有些时候,孩子会激烈抗争,但很有可能,他会以反控制对抗控制,最后只学会了对着干,却没有学会遵从自己的声音。
更为关键的是,父母控制性的爱会让孩子形成外部评价系统,也就是关注外部对自己的评价。孩童时代,他揣摩、在乎父母对自己的评价,在乎父母的物质奖励。长大以后,他就揣摩、在乎领导、同事等周围人对自己的评价,特别在乎单位和社会的物质奖励。这样一来,他就无法成为一个自主的人。
并且,这样的孩子长大以后,和父母一样,他也喜欢去控制别人,控制周围世界。他会从自己的角度去看别人,看世界,并且根据自己的需要、欲望和想象去理解别人和世界。也就是说,他所有的大部分是匮乏认知、匮乏价值和匮乏爱,而不是存在认知、存在价值和存在爱。
每一个非自主者都有深深的恐惧,他们缺乏安全感,之所以扭曲对自己、对别人和对世界的认识,只是因为这样做让他觉得更安全。按照事情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在很多时候,这会让他们惊恐。因为,在童年的时候,父母给的是条件性积极关注:你必须满足我们的要求,我们才给你爱。但孩子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人的要求并没有被关注。父母们并不知道,孩子最终也会形成一种潜意识:那就是如果我不满足别人的需要,我就什么都得不到,从爱、物质到社会经济地位等,都得不到。
学校的控制性教育一样会带来这些问题,我个人觉得学校不太可能“塑造”出有创造力的人来,因为创造力在每一个学生自己的身上,在他们的人格自主上,而不在别处。
太顺应社会
除了控制性教育,我们自己的潜意识也是一个问题。自体都在寻找客体,“我”永远都在寻找“你”。具体而言,我们渴望成功,渴望顺应社会,渴望掌握社会的规则。而为了早早达到这一点,我们可能会放弃自己,成为“社会所希望的人”。
在很多时候,这样做仿佛真是可以通向成功的道路,因为不少这样的人成了成功人士。但可惜的是,这样的成功人士缺乏创造力,他们所追求的,也是绝大多数人所追求的。他们所在乎的,也是社会潮流所在乎的。只不过,他们想要得更多。他们就以“我比别人占有的多”这种比较来衡量自己,来对抗自己内心深处隐藏着的恐惧感。他们对社会的贡献并不多,至于创新方面的贡献,就更微乎其微。
对此,马斯洛也有一段精彩论述:
对现实世界的良好适应,意味着人的分裂,意味着这个人把他的后背对着他的自我,因为它对于成功是危险的。
但是,现在清楚了,他这样做的损失也是很大的,因为这些藏在自我中的底蕴也是他的一切欢乐、热爱和能力等的源泉;而且对于我们来说最重要的,它们也是创造的源泉。
为了保护自己而去反对自我内部的“地狱”,结果也就把自己同自我内部的天堂割裂开了。在极端的情况下,我们成了平庸、封闭、僵硬、冷漠、拘束、谨小慎微的人,成了不会笑、不会欢乐和爱的人,成了愚笨的、依赖他人的、幼稚的人了。
他的想象,他的直觉,他的温暖,他的富于感情,全都逐渐被扼杀或扭曲了。
这也是温尼科特的观点,他说:“创造性生活是一种健康状态,顺从对生活来说是疾病的基础。”
我则喜欢说:最重要的创造,是按照你的意愿去创造你的生活。
今日得到
自主人格是自我实现的前提,一个自主性被允许、被鼓励的早期环境有助于自主人格的形成。
糟糕的原生家庭可能导致自主性的破坏,以下建议可以帮助回归自主:重建你的内部评价体系;倾听并接受你内心的声音;把每个别人都当作独一无二的人。
还有一些小建议:无我地体验生活;全身心地献身事业;选择成长;真诚一致;从小处做起;勤奋。
与其说创造力是一种能力,不如说是一种人格。创造力是与生俱来的,控制性教育和太顺应社会是导致抛弃自主进而丢失创造力的主要原因。
最重要的创造,是按照你的意愿去创造你的生活。
划重点
回归自主的建议:
1.重建你的内部评价体系;
2.倾听并接受你内心的声音;
3.把每个别人都当作独一无二的人;
4.无我地体验生活;
5.全身心地献身事业;
6.选择成长;
7.真诚一致;
8.从小处做起;
9.勤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