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在听蒋勋老师讲《红楼梦》,他带着爱和慈悲,把每一个人物分析得极其通透。尤其是人性幽微之处,他反复体会,解析出种种光明晶体,令人欲罢不能。
读小说,能读成蒋勋老师那样,不仅需要匠人精神,更需要独特的人性洞察和心灵体悟。他的解读像做绣花活一样细心,曹雪芹的种种布局和秘密被他一一解锁时,我们也能体会到小说家的种种用心良苦。
诗歌好写,散文好写,但是写小说就难了。光有一个好结构不行,更要在语言和细节上用心:《红楼梦》的大情节里藏着无数个小细节,有的人在里面拆盲盒,有的人直奔主题,有的人用多种角度去解析它……却发现,如梦似幻的梦里套着无数个梦。
顶级的小说家,并非有顶级的智商,他们可能在“无我”的状态里创造了一种无限的游戏。也可能,他们当时也不自觉,只是把潜意识里的东西用文字的形式喷涌而出。
我们可以把某个故事想象为大量信息的集合,在里面看见这样那样的情集、势集、儒集、道集、烟火集等。它们在不断的变化中,演奏着各自的节奏,要人随喜悲、随人情、观自在。
《帕拉尼克谈写作》是当代极负盛名的“邪典小说家”恰克.帕拉尼克的全新力作。它记录着帕拉尼克写作生涯的瞬间,聚合了经典之作诞生的方法。他在制造震惊和崩溃上,自有他独特新颖的诀窍。他永远把枪口对准当下的现实,这种不疯魔不成活的故事独创性,让很多读者见识了天才的丰富性。
一个小说家要有故事思维,才能创造出非同凡响的小说。即使有的人说自己的小说完全是凭直觉写出来的,也脱离不了思维与潜意识。偶尔,潜意识如将军一样统治着下面千千万万的士兵,它们训练有素,自成系统,逃过了大脑的追捕,用心流泻反而更有精气神。
小说的大骨架一旦确立,就需要表达方式来填充。为什么我们读不同的小说,会在各方面产生不同的感觉?因为作者的语言调制方式不一样,你尝到的味道也就不一样。帕拉尼克在书中重点强调了三种不同表达方式,我们不妨跟着他学学手艺。
第一种:3份描述+2份指令+1份拟声词⇒混合调制(口齿留香)
小说中大多只有描述,但要写好小说,要学会描写入微,偶尔加几句指令话的语言,还不时伴有音效词或感叹词,与日常的说话方式一样,读者才会有身临其境的感觉,才会把自己代入进去。
帕拉尼克在小说《侏儒》中,都要在句中加一拍,来强调段落已近尾声……“忙了一整天后,接下来要做的事情就去厕所,砰——砰,脑充血,不省人事了。”
插入音效词的好处是:它可以中断语流,使句子结尾处更具张力。我们听人说话也是这样的,有时候说累了得喘口气,中间总有嗯——啊。写作,就是用文字的方式让人说话,把人的习气带进去更真实。
第二种:1人称(我)+2人称(你)+3人称(ta)⇒混合使用
在对话中,我们总是在第一、第二和第三人称视角之间来回切换。利用视角法则,去应对不同的人事物,可以不同程度地控制我们所描述故事的亲切性和权威性。
第一人称是最著权威性,因为他向我们呈现出一个人对故事负责的人。而第三人称叙事则截然不同,它的作者无处可寻、无人知晓,宛若神人般的存在。第二人称叙事富有催眠的效应,但是问题也比较多,如果一直在重复使用,会让人颇为恼火。
好的小说家是紧随着自己的直觉的。但也不要过度的放纵,需要在三种人称视角这种来回切换,酌情的控制故事的权威性,亲切性和节奏感。一旦混合比例失调,会形成反作用。
第三种:画外音+剧情声+动作权威⇒混合描述
摄像机捕捉剧情,它描绘人物每时每刻的一举一动,从客观视角向观众传达的东西是视觉化的。
画外音设备传达画外音,它对人物的及时活动加以评论,比较主观化,传达的是人物的沉思冥想。
至于动作为什么会自带权威性,它是人物的心理反应,有时一个动作就能够揭示好多隐性内容。好的小作家不会过多地平铺直叙,而是用动作去凸显人物,就像动作片的动作一样。
对于这三者,我们也要学会合理搭配,在节奏进度中,找到最靠谱的点去匀变速。小说里的“无常变”越多,我们越要像猫一样学会观呼吸,狗一样学会嗅气味。
语言本身并非是我们的第一语言,它还需要很多东西来填补话题间的缝隙。每个高手都有自己的解决之道。有的作者会用连续的、及时的方法去一点点的描述,这样太慢,很容易让读者不耐烦。有的作者会风驰电掣地推进故事情节,让人欲罢不能,但是中间也有弊端,那就是比较容易产生僵局。
作者给出了一些解决方案,但不能通吃,要酌情处理。比如我们可以通过空格去重复相同的元素,还可以不假思索的列一份列表清单,也可以通过重复来描述社会模式,甚至可以在改述和引用之间塔桥。每个作者都有自己的独门绝技,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就可以从中得到启发,从而学以致用。
此外作者还在细节、语言、紧张感上进行了探讨。针对不同的小说,如何烧制语言,如何把握细节,如何在紧张感上蹦极,我们要去一步步地去尝试并且找到属于自己的秘方,去进行刻意练习。
海明威说,第一稿都是臭狗屎。你不要想着它臭,就不去管,说不定七改八改能改成一部《红楼梦》呢。哪个小说家都不容易,写稿是一个过程,而改稿却是一个大工程。作家在写作这条路上,拼的不绝对是智力,大多数是耐力、心力和超越感。
《红楼梦》是一部永远也解读不完的名著,它里面混合了多少元素,恐怕千千万万解读者也弄不清。正是在这种不清不楚里,诞生了很多很多的写作方法,我们不妨悟一点,用一点,分享一点,让写作越来越得心应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