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人行,必有我师——《论语》。
![](https://img.haomeiwen.com/i5041678/11e10fdd1b44917a.jpg)
聪明人随时都在学习,哪怕是在路上。学习并非一个狭隘概念,也不仅仅只是读书写字。有时候,一次出行、一场会议,甚至一次交谈,都可以让人茅塞顿开,学有所悟。
与谁同行,决定有何心态。
人生最幸福的事,便是说走就走,出去看看世界,尽情享受人生。大多数时候,我们独自上路,偶尔,也会结伴而行。伙伴不同,收获也就千差万别。
若与美丽异性同往,自会心情舒畅遐想联翩,即便是个孤僻大叔,也会恢复往日神采。如与年轻一代一起,反倒可以倚老卖老,充当一回人生导师,也算增添几多回忆。
![](https://img.haomeiwen.com/i5041678/d061fcd1e35679e0.jpg)
但如果是与大师同行,所谓尊严便一文不值,所有知识都不值一笑,唯有回到小学时代。不管年纪多大,无论如何博学,到了大师面前,只剩下唯唯诺诺,谦虚谨慎。
因为,大师自有一股“不怒自威”、“不言自明”的高贵气质。
所谓大师,是道行深厚之人。
术业有专攻,闻道有先后。大师不一定年长,也不一定是领导,但必须极其擅长某一件事,或者,在某方面高很多层次。
大师之所以为大师,源于他们的不懈奋斗。走过多少艰辛道路,经过多少刻意练习,才能成为领域翘首、行业权威。就这一点,就极其令人钦佩。
整日与专业相伴,潜移默化之下,言谈举止自然而然带着学究味道。如同一起生活多年的夫妇,相处长了,就连说话都有对方语调。与知识待久了,大师一言一行,都隐含着无限知识精华。虽不是课堂授课,却胜过照本宣科。
大师面前,学会做个倾听者。
心理学讲,人在放松状态下说话,才是最真实的理解和感悟。按照这个逻辑,那么讲台授课岂不是一种包装过的“说话”?反而,看似在闲谈,却是大师最高深的见解?
实践证明,此言极是。同样是在吃饭,我们聊着当地特色美食,他们却在议论农产品结构。同样在说堵车,我们埋怨司机们不守规矩,他们却要解读城市治理的阵痛。
同样是在闲谈,我们获得了口舌之快,他们却分享着人生感悟。所以,听大师一席“闲话”,也胜过读百篇“垃圾”文章。学会倾听,自然可以增长见识。
大师面前,学会做个提问者。
难得遇到高手,恰好大师心情不错,正好可以聊个痛快。平日里,听大师讲课需要付费,且无机会发表观点。此时相对而坐,目光平视,领导也好、长辈也罢,此刻就是交流想法,如果有疑问,何不提出来?
![](https://img.haomeiwen.com/i5041678/03aeb8eafe295513.jpg)
俗话说,跟臭棋篓子下棋,会越下越臭。反过来讲,与高手对局,定会快速提高。想想以前练球,如果遇到比自己强很多的人物,不但激发心中无限斗志,而且明显感觉进步神速。那就趁着大师兴致正浓,抓住时机赶紧提问。
问题不必艰深晦涩,自己都搞不清楚问什么,那就继续倾听。提问不可连续发力,一个回答已够消化很久。当然,提问也要目的明确,一切都为解答心中困惑。
大师面前,学会做个跟随者。
模仿是人类最基础的学习方法,比如写文章,比如提问题。模仿大师,可以先从跟随开始。大师说什么,不必鹦鹉学舌全盘复读,攫取其中一二发扬光大即可。即便是即兴发言,也不必紧张怯场。
如果是领导讲评,总结讲话应当认真记录。不可因为自己也是调研组一员而不加关注。万一哪天轮到自己发言,也好有榜样可学,照猫画虎有时也能发挥实效。跟随大师,模仿之上,还是需要倾听。
其实,学习的最高境界,便是返璞归真,回归简单。越简单的方法,有时候越有效。追随大师,便是学习他们的方法。模仿他们看待事物的角度,分析问题的维度,解读观点的高度。
与大师同行,应当保持一个小学生的心态。聪明人,随时都在学习!
![](https://img.haomeiwen.com/i5041678/eb805080f710fafa.jpg)
2017年5月23日晚 一半写于贵阳至遵义车上,一半于遵义调研会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