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重

作者: 夜路破晓 | 来源:发表于2019-03-25 07:27 被阅读0次

    在《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开始有一段关于轻和重的经典论述:

    “最沉重的负担压迫着我们,让我们屈服于它,把我们压到地上。但在历代的爱情诗中,女人总渴望承受一个男性身体的重量。于是,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那么,到底选择什么?是重还是轻?”

    我常常在轻与重的选择间感到踌躇。然而,这种踌躇的由来,对我来说确是很模糊的。因为要求自己时刻保持进步所要求的敏锐的思维能力,于是在任何既定的东西面前都产生一种不确定感(假使一旦确定了的东西,也就失去了让人探求的兴趣,仿佛死物一般)?

    是对自己的苛求,还是对现有事实或者观念的怀疑以至于不能确定谁是谁非?我觉得都有。前者是基础,后者是主体,使得我在做生活的选择题时相比他人总是再三犹豫不决,显现出性格中优柔寡断的成分。如果有一种意识始终在提醒着你,你眼前的两条道路都走不通,而且以往的经验确切地证明是如此,那么你该何处何从呢?拿轻与重的选择来说,我似乎是倾向于重的一面。

    日常生活中对自己要求很严格,非常看重一个人在独处时的所作所为,不姑息养奸,不心怀侥幸,不可以己度人,言必信行必果,重诺守信,胸怀坦荡。我是否真正做到了这几点呢?曾经有人问我,你家境好,学习好,读书好,身体相貌也不弱于一般人,可是你为什么要自卑呢?扪心自问,我不得不说,原因恰恰是我时时刻刻在以一个“圣人”的标准要求着自己,希望自己能见贤思齐。当然这也并不是什么坏事。

    所谓“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如此才能让自己的生命空间得以不断拓展,精神境界也得以由此得到升华。只一点,我有些疑惑,那就是高屋建瓴固然势如破竹一气呵成,问题是对于一个各方面并不成熟乃至从来懵懂的人来说,这种“灌输式”的对“圣人”的言听计从,他能真正懂得多少,就好比一幢连地基都不清楚是否扎实的楼房,蓝图中楼层设计得再高,能有多大建设成功的可能?如果仅仅是一张在现实的检验下注定永远没有实现可能的蓝图,那么描绘再怎么别出心裁,再怎么与众不同,不依然是在白日做梦吗?

    那么我的这种所谓苛求自己的生活态度,在残酷生存竞争的事实面前,一方面与世俗相违背若一再坚持就显出一种蒙昧的愚蠢,一方面自身一无所有却期望自己无所不能,是否应该转变一下呢?这是我倾向重的结果。是因为所有选择了重的人都会有与我类似的困惑,还是因为只是我对此有所怀疑而造成的呢?这也仅仅是我整个生活中“重”的一小部分。

    还有另外的“重”,比如拿个人爱好来说,在读书和看电影这两个方面,它们都是我爱好的,那种在轻重之间做出选择的踌躇感也是时有出现的。我平常喜欢阅读,而我读书的取向偏向于一些理论性很强的知识,像哲学、心理学、政治经济学、中西文化比较、思想史以及关于前述理论的历史学方面的论述中的某些知识,就非常能引起我阅读的兴趣,读起来总是津津有味。跟周围的同学比较,他们除了专业教材以外,很少去专门阅读什么书籍,并且,我发现越是年级高的学生读书翻书的频率就越低,有的基本上一年只能读两三本书,通常还是小说之类的。

    其实,我也有读书读不下去的时候,要么是由于心情烦躁读不进去,要么就是对自己一味读书而显得有些枯燥的生活现状感到一种发由心底的厌恶感。这时候,我往往会出去转转,或者换点浅显的书看,看看散文什么,也能怡情养性,不过越看散文越有点嚼蜡烛的感觉,很难再像从前那样从中体会到一种阅读的悠然自得了。与其食不甘味,不如硬着头皮啃一些“砖头块”。这就像是一种“自戕”的行为,明明不想看这些充满术语的专业书籍,还是一本接一本地读了下去;而我又无时无刻不是在万般无奈下做出这样的最终抉择。看书如此,看电影同样如此。科幻片是看得最多的一种,可是在有些情绪下,看具有思想深度的科幻电影对于心不在焉的我有点对牛弹琴,甚至压根就不想看。那么我可能看点喜剧或者韩剧,以此打发时间,不过看完以后就有些后悔了,因为我觉得自己是在浪费时间。真的很苦恼。

    现在写东西好像只能点到为止,自己在写的时候就有这种感觉,似乎是想把写的内容尽量描画得细致些具体些完善些,但是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反而有些虎头蛇尾,最后不了了之。暂时只能这样了,目前就是如此的状态。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轻重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bbpsu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