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应该,你本来应该,你要做到什么。这种以“应该”为开头的这种东西,创造了大量的攻击你自己的军火。
决定这种糟糕的自尊水平的不良感觉主要来自于五个因素。就是我们从小到大父母一定会批评我们。但是怎么样批评,就会导致孩子的心理出现状况呢,他的自尊水平就会降低呢?这五个要素是非常值得我们学习的。
第一个要素,就是这些批评经常与道德挂钩。
如果这个批评人的人喜欢把各种事情跟道德挂钩,这个会带来自尊水平的变化。
第二个,就是混淆行为和实质的程度。就这件事没有那么严重,但是批评的人把它放大到了。我们叫上纲上线,上升到了一个了不起的程度。就你这样下去就完蛋了,你这样下去没有人会理你。我们就叫没有你这个孩子一样。
第三个特征,就是禁止手势的频率。什么禁止手势?不是一个手势,总是否定,不让他做某些事,这个统称为禁止手势。当禁止手势的频率,高到一定程度的时候,孩子的自尊水平会受到影响
第四个,就是禁止手势的一致性问题。就是无论做还是不做,无论这样做还是那样做,带来的都是禁止手势。那他就完全地自尊体系开始崩溃了,觉得我做什么都不对
第五种是禁止(手势)源于家长情绪的频率。就如果你们家家长发飙,往往不是因为孩子的关系,而是因为家长今天情绪不对。踢猫效应——在单位受气了,然后开始在孩子身上发飙。这时候孩子的自尊水平,也会受到巨幅的打击
人们会对被批评这件事情上瘾。上瘾就是在脑海当中,自己批评自己,自己否定自己,这事是个很上瘾的事。很难戒。你要是把它戒掉,那早就戒掉了,但是戒不掉。很多人这一辈子,就是不断地批评自己,不断地说,我不行,我做不到,或者我是个人渣,这样
为什么呢?所有这种戒不掉的瘾哪,都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理。就是不定期的反馈
你批判自己,你否定自己,你让自己成功了一次,就通过这样的批评,导致我好像做对了一些事。但是有时候又做不对,这个事没有办法琢磨。所以导致它成为一个成瘾性的事情,就是偶尔会成功,但是什么时候会成功,频率不确定。太容易成瘾了。
相应的还包括担忧。虽然很多次担忧都没有用,但是偶尔遇到过一次管用的时候,他觉得价值感爆棚。就是那种不定期的奖励出现了。这个事成为了一个非常好玩的游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