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谁在裸泳
互联网+2017年被称为“互联网+殡葬”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彼岸网正式关门谢客了。4年前“彼岸”成立时,在互联网圈和殡葬圈都引起了不小的震动,刚成立就获得了真格基金徐小平的天使投资。那时她给自己的定位是一家提供寿衣、骨灰盒等殡葬用品销售和提供葬礼、筛选墓地等殡仪服务的殡葬电商,采用“线上引流,线下体验”相结合的模式。自此之后在互联网+的大潮席卷之下,无数怀揣梦想的创业者尝试将互联网这个新兴科技与殡葬这个古老行业擦出“爱的火花”。
2014年初,一家名叫“恩雪天使”的公司获得了200万元的天使投资,目标是通过墓地团购切入殡葬市场。而据钛媒体报道,“恩雪天使”后来也悄然关闭。同样遭遇的还有殡葬电商品牌“恩华情”,其吸引了天使轮投资100万元后,于2016年清明节,暂停网站的业务,原因是运营成本猛增而线上业务拓展迟迟不见突破。
恰恰是在2016年,美团的王兴提出“互联网下半场”的概念,此时“互联网+”的热度正在悄然变冷,那些没有核心资源,没有找准“互联网+”切入点的企业,此时纷纷倒下。大潮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
二、痛点在哪
一边是互联网的汹涌大潮裹挟着殡葬行业的“高毛利”让人“垂涎欲滴”,一边是“互联网+殡葬” 的商业模式难有起色,前浪纷纷死在沙滩上。是“互联网+殡葬”真的“水土不服”还是一直没有找到对症的药?
要回答这个问题,先让我们回到商业的本质看看。自己曾写过的一篇文章提过,商业的本质是价值交换,换言之我们需要为客户创造价值,考虑一种创新的商业模式能不能成功,是要看能不能给客户带来独特的价值。好的商业模式一定是要以客户的实际需求为出发点,以解决客户的”痛点”为导向。(痛点:互联网热词,指的是很久没有被满足的实际需求,让人很不舒服,那个需求点就成了痛点)
抓住痛点就是抓住客户那么客户的痛点在哪?他们对互联网有没有天然的需求?我们就来试着分析下。
痛点一:信息不对称。殡葬行业的信息不对称是比较严重的,一方面是因为这个行业天然带有神秘光环,一般的非从业者平时极少能接触到殡葬行业,笔者就经常接到类似的求助电话,问家里老人去世了该怎办,如果办理后事。另一方面多年的法律法规和行业监管滞后使得殡葬行业鱼龙混杂,不少从业者为了谋取利益故弄玄虚,价格歧视,看人下菜碟更是家常便饭。同样的商品骑自行车来的500元,开宝马车来的5000元。在此问题上,互联网解决起来很容易,大家都知道互联网就是靠传递信息的快捷性(如早期的互联网产品:电子邮件,搜索引擎等)才被大众所广泛接触的。
痛点二:产品种类不够丰富,很多需求没有被满足。这里讲的产品是广义的产品,包括有实体的产品(殡葬商品)和无实体的产品(服务产品)。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所理解的“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具体到殡葬领域就是群众对殡葬产品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这种需求主要体现在对产品的个性化需求上,每一个来到世界上的人都有不一样的精彩人生,在离开这个世界时,画句号的方式不应该千篇一律。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可以帮助殡葬从业者为客户精准画像,提供更加多元化多层次多方面的殡葬产品,做好殡葬的“供给侧改革”。
痛点三:产业结构分散、中间环节过多。大多数的殡葬业商家都只提供某一个方面的商品或者服务,这就造成了服务产品整合力度不够,不能形成上下游产业优势,同时也容易造成行业混乱加大政府管理难度。互联网可以帮我们整合殡葬产业,形成一条龙服务,发挥产业优势,同时提高行业集中度,降低政府管理难度。
上面谈到的三个痛点虽然不够全面,但已经能从三个侧面说明了“殡葬+互联网”的模式是可行的,但是为什么这条路前人没有走通,那么多前浪死在沙滩上呢?
三、转型互联网的两个坑
在移动互联网火爆的2016年出现过一篇名为《对于殡葬类APP“死了么”的奇葩设想》的恶搞文章。文中依照当时移动互联网的产品思路,设计了一款名为“死了么”的APP,并加入了“一键下葬,云尽孝”、“滴滴一下,马上出殡”、“打开附近的坟,寻找更多小伙伴”、“墓碑第二块半价”等功能,对前些年“互联网+殡葬”的形式略作调侃,读来很有黑色幽默的味道。其实这篇文章很好的说明了只从线上环节入手,进行殡葬行业与互联网简单的相加的想法是不被市场认可的。
恶搞APP其主要原因有两点,一是没有服务载体。殡葬行业的本质是一种服务业,虽然其服务对象是逝者家属,但是其服务载体是逝者本身(骨灰),殡葬服务是通过对逝者(骨灰)的服务而完成对逝者亲友服务的一项社会活动(我自己理解),如果脱离了服务载体,一切创新都无从谈起。二是没有理解互联网对于殡葬行业的意义。互联网和传统殡葬行业的加法是一种物理反应,运用简单的互联网手段把传统殡葬业一些环节搬到网上,这中博噱头式的“互联网+殡葬”趁着这波互联网红利是可以短时生存的,但是长期看是没有生命力的。
四、做好乘法
在汹涌的互联网大潮中殡葬行业如何自处?我认为:这次互联网的兴起是一次底层的技术革命,就如同电的应用发明是一样的,几乎没有任何行业可以摆脱其颠覆式的影响,传统殡葬行业越早认识到这一点越早拥抱互联网就越有利。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如何拥抱互联网呢?
答案是做好乘法。什么是“乘法”?乘法就是将殡葬服务产品解构后再重构,让互联网与其深度融合,互联网乘殡葬发生的是化学反应。
做好融合做好“互联网乘殡葬”有三个关键点,一是建立互联网思维。从产品开发、设计、运营、管理都需要适应互联网模式。比如,前一段的滴滴快的补贴大战就是典型的互联网流量思维,以补贴换客户,培养客户使用习惯,抓取流量,最终以马太效应实现胜者通吃。另外在组织构架上也要适应互联网的特点,比如要满足产品迭代小步快跑,我们就需要一个反应迅速产品研发部门,为了做到“用户中心体验至上”我们需要一个在组织内部可以为客户发声的人(产品/客户经理)等等。二是产品的标准化、模块化整合。要想实现“互联网X殡葬”的深度融合,就必须要依据线上服务的特点,对线下服务产品进行标准化和模块化的整合。在其设计时,既要考虑到服务流程中各个模块接口对接,还要考虑满足客户多元化的个性需求。另外对商品的生产供应链也要进行调整使其更好的适应互联网的特点,三是搭建好服务场景。互联网本身不能作为殡葬服务载体,必须有可以对应的殡葬服务场景,将互联网有机融合到服务场景中,既可以是场景的入口,也可以是场景的延伸。场景的入口有很多,比如,亲友去世后殡仪服务的预订、殡葬政策的查询、生前契约等殡葬金融服务的宣传与预订。这些服务入口一定要有对付的服务实体,客户通过这些入口要能够方便快捷的得到自己需要的服务内容。这是做好“殡葬X互联网”的第一步,也是最简单的一步。有了这个入口,我们可以把客户数据化,利用大数据分析给客户画像,开发多远个性化服务,同时有了这个入口我们可以在第一时间完成与客户的信息交流,而不必经过“忙爷”、“中介”等中间环节,完成产业链的整合。
祭扫的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