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大以后,当你回忆起过去生活的点点滴滴,总能找到这么一个人——她/他做过你的榜样,温暖过你的心灵,陪伴过你磕磕碰碰的童年,影响了你对世界的认知!对我而言,这个人就是我的外婆!
小学的时候基本上每个人都会遇到这样的写作题目:我的某某。我没有写过我的外婆,因为这不是一页格子纸能承载的记忆。我的一些同学倒是写过他们的外婆,总结出来就是外婆是慈祥的,对人和蔼可亲,对他们很好!与我而言,这些不能概括我外婆的万分之一。那时候的我看到的外婆是这样的:
她是一名神厨!
小时候我总想去外婆家,因为外婆做的饭菜是我在这个世界上吃过的味道最好的饭菜!她是我心中的最神奇的厨师,能把我最不喜欢的青菜都做得美味可口。ps:据说我第一次离家出走,就是独自跑去了外婆家。吃货的本质从小就暴露无遗(๑• . •๑)。
现在我能看得更明白了。外婆是个很细心的人,体现在她做的饭菜上就是精益求精。比如,做饭用的米。外婆有次提及时说做饭最好用带点糯性的晚稻米做,会很香,软硬适度。那时候她做饭前有个习惯就是把米翻一翻,细心挑出里面的碎沙之类的杂物。
外婆做菜很少用各种乱七八糟的调料。过去受物质条件限制,外婆做菜使用的调味基本上就是油、盐、味精。即便是味精我也很少看到她使用。现在她添加了两种调味品——胡椒粉、酱油,也是需要的时候才适量添加。所以她做的菜最大程度保留了食材的鲜味。
在炒菜的搭配上,外婆有自己的准则。分量通常是二八分或三七分,绝不让配菜喧宾夺主。色彩搭配也是层次分明。
因而,吃外婆做的饭菜,是一种从味蕾到心灵的多层次享受!
她还是一位艺术家!
农村的生活充斥了杂、乱、粗糙的味道。可是外婆却在这样的生活中完美的发挥了她的艺术创造力。
小时候无论什么时候去到外婆家,看到的都是干干净净的房间、摆放整洁有序的家具,走进去好像心灵也得到了净化。
外婆家屋外的廊上时常堆着一堆劈好的柴火。你会发现,每根柴火劈的粗细、长短相差无几,层层堆叠,既方便取用,又有朴素的艺术美感。
她更是一位生活的智者!
小时候我特佩服外婆,她居然能让我们在过年的时候吃上自家树上的桔子。她的独门秘技是:捋一堆新鲜松针,铺一层在箩筐里,放一层剪下的青皮桔子,再盖一层松针,如此放了半框,就放阴凉处储存。这样的生活小技巧,不胜枚举,都被外婆摸索出来,成了我们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外婆还特善于处理人际关系。在我的印象里,无论是当面的还是无意间听人说起的,都是对她的褒扬。但是她也确实当得起这些赞扬。
外婆有一儿三女四个孩子,都已成家立业。跟这世间千千万万的家庭一样,婚后生活多有磋磨。儿女们都爱跟妈妈抱怨生活的各种不如意,做妈妈的自然会担忧恨不得以身相代。我见过许多母亲的不明智做法,比如有人一言不合就唆使儿女离婚,有人带上自家一窝子亲戚扛着扁担锄头上女婿家,打跟自己女儿不对付的女婿弟媳。而外婆对儿女婚后生活中的矛盾也担忧,但是做法是倾听和劝慰。她从不在这些事上过多参与,分寸把控适当。
亲戚之间的往来重在于礼尚往来,而外婆送礼旨在贴心二字。别人送的礼物无论贵贱都会笑着收下,回礼的时候就会分门别类。家境不好的,就多回点实用的礼物和一部分礼金;常年在外打拼的,就多给点自制的农产品,如薯干、坛子菜、腊制品之类。
自古远亲不如近邻,外婆的原则是以和为贵。她不爱斤斤计较的性子但是让她的晚年过得并不寂寞。村里的老人也爱来外婆家唠嗑,一坐下来可能中饭或晚饭就一起吃了。
这就是我的外婆——一个和善、勤劳、朴素的农村老妇。但是这绝然不是她的全部。某天我听到她用另一种语言说了一句话,瞬间感觉自己是文盲。她告诉我,那是俄语,她曾经是一名护士。这让我很想探寻她过去的故事,但是她看着远方寂静无语。也许一个女子在变成我们眼中的外婆之前,她也有过种种身份和故事,只是这一切只能在被问起后才能静静地独自回味。
![](https://img.haomeiwen.com/i12657675/a0f3a53e007bf932.jpg)
网友评论
喜欢这一句。
同有一个超棒的外婆。
最后我觉得你能看到外婆身上那么多优点,你感受到了它们,说明它们也存在于你的身上。
进的厨房,入得厅堂
自己动手,创造小小的果园
好棒👍
俄语,哇哇,厉害